我們來欣賞劉若愚用這種方式翻譯的一首古詩、一首律詩和一首絕句。
先看逐字英譯:
1.四言古詩
靜女 Gentle Girl
靜女其姝 Gentle girl how beautiful
俟我於城隅 Await me at city corner-tower
愛而不見 Love but not see
搔首踟躕 Scratch heard pace to-and-fro
靜女其孌 Gentle girl how pret ty
貽我彤管 Give me red pipe
彤管有煒 Red pipe has brightness
說懌女美 Delight your beauty
自牧歸荑 From pasture send shoot
洵美且異 Tr uly beautiful and rare
非女以為美 Not your being beautiful
美人之貽 Beautiful person s gift
從原文與逐字英譯的對照可以看出,這首詩大部分是四言的詩句,隻有第一節的第二句和第三節的第三句有額外的音節。押韻的方式是:第一節一句、二句、四句押韻;第二節一句與二句押韻,三句與四句押韻;第三節一句與四句押韻。
2.七言律詩
無題
No Title
相見時難別亦難 M utual see time hard part also hard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東風無力百花殘 East wind no power hundred flowers wither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蠶到死絲方盡 Spring silk reach death silk only end
(平平仄仄平平仄)
蠟炬成灰淚始幹 Wax torch become ashes tears only dry
(仄仄平平仄仄平)
曉鏡但愁雲鬢改 Morning mirror but grieve cloudy hair change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夜吟應覺月光寒 Night recite should feel moon light cold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無多路 P eng Mountain here from not much way
(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鳥殷勤為探看 Bule Bird diligently for enquire see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首詩單句在節奏點(二、四、六字)上平仄交替,雙句在節奏點上平仄背反,聯與聯之間平仄相粘,中間兩聯對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尾押韻,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第一字或第三字(上引平仄譜加框字)偶爾與平仄譜式不合,但那是屬於非節奏點上可以自由處理之處,對詩律沒有妨礙。
3.絕句
送元二使安西 Send-off Yuan Second Mission An-his
渭城朝雨輕塵 Wei town mor ning rain wet light dus t
客舍青青柳色 新Guest house green green willow color fresh勸君更盡一杯酒Persuade you again finish a cup wine
西出陽關無故人 West out Yang Gate no old-friend
當然,上述逐字的英譯,隻能幫助不懂中文的讀者了解詞意,卻不能使他們完全理解詩意,所以還必須有再創造性質的英譯,劉若愚對這首絕句的英譯如下:
Seeing off Yuan Second on a Mission to An-his
T he light dust in the town of Wei is wet with mor ning rain,
(渭城的輕塵被晨雨潤勻,)
Green,green,the willows by the guest house their year-ly freshness regain。
(綠色,綠色,那是客舍旁的柳樹年年複新。)
Be sure to finish yet another cup of wine,my friend,
(肯定要再幹一杯,我的朋友,)
West out Yang Gate no old acquaintance will you meet a-gain!
(西出陽關你將不能再遇見熟悉的友人!)
這種譯詩是標準的英文,固然像是將原詩散文化之後的英譯,但仍然保持了原詩一、二、四句末尾押韻的聲調特點。
劉若愚還討論了中國詞、曲的格律特征,以及雙聲、疊韻、疊字、擬聲詞的聲律效果,並加以總結說:“首先,中國詩具有比英文詩更為強烈但也許較欠微妙的音樂性。四聲的變化產生出中文特有的像讀經語調的效果,而事實上,大部分(老一輩的)中國讀者是吟詩而不隻是讀詩。其次,中文的母音較少,而且缺乏重音節與輕音節之間明顯的對照,因此使得中文比英文更容易趨於單調。最後,中文音節的明確性,略音(elision)與連音(liai-son)的闕如,以及通常每句音節不多這些事實,也都傾向於產生出頓音(staccato)的效果,而不像英文或法文那種更為流動的音韻連續(legato)的節奏。”
(五)詩的語言與語法
語法家與詩人通常被認為是宿敵,其實他們之間並無尖銳對立的必要,反之,語法家能夠闡明詩的語法特性,而不必要做出枯燥無味的分析。劉若愚認為,中國詩所具有的某些語法特點可以增強詩的表達效果,而且中文所享有的語法限製較少的自由,正好使得它比英文更適宜做詩的表現工具。
中文與英文相比,它是完全沒有語尾變化的語言,並沒有“格”、“性別”、“語氣”、“時態”等等的重荷,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的來源。因為一方麵它使得作者可以集中於重點而且盡可能地簡潔,另一方麵它卻可能導向曖昧不清。換言之,中文得之於簡潔之處,亦即其有欠於精確之處。就詩而言,則中文所得的大於所失的,因為,正如亞裏士多德(Aristotle)所說,詩人所關心的是普遍的,不是特殊的。而中國詩人尤其經常關注於表現某一情狀的本質,而不是偶發的事件。例如,王維的詩《鳥鳴澗》有句雲: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在這兩句詩中,“山”、“鳥”和“澗”是單數還是複數,是無關緊要的。英譯者既可以將其翻譯為:
T he moonrise sur prises the mountain bir d
T hat cries now and again in the Spring Valley
也可以將其譯為:
T he moonrise sur prises the mountain bir ds
T hose cry now and again in the Spring Valleys
因為中文並不需要任何“數”的標示,所以詩人不必要為這些瑣事操心,而能夠集中精力表現出山中春夜幽靜的風情。加之,中文裏“時態”的闕如,使得詩人能夠不是在特定時空的觀念下,而是在幾乎永恒的時空觀照下表現出景貌情狀來。王維詩歌的讀者被邀請去觀賞的不是某一時刻春夜的景色,而是去領略春夜本身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