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結語(1 / 1)

《中國詩學》在英國和美國出版,為劉若愚贏得了頗高的學術聲譽,成為他的成名之作。夏誌清評說:“若愚的《中國詩學》,雖然篇幅不多(正文一百五十多頁),而且顯然是專為不懂、不太懂中文的英語讀者而寫的,但內行評家一翻此書即知道作者不僅對詩詞、詩話真有領會,他對西洋詩學也很有研究,不得不予之佳評。”此著在英語國家和西方世界享有盛名,成為西方漢學名著,並在十年後被亞洲各國家地區翻譯出版。

《中國詩學》雖然是劉若愚的早期著作,某些觀點也許尚不夠成熟,但它代表了劉若愚置身西方學術語境中研究漢學三個路向的思考:

第一,西方漢學家首先需要處理的是兩種文化背景之間,具體而言,是兩種語言之間的問題。對這一方麵進一步的思考,形成劉若愚後來的另外兩部著作:《語際批評家》和《語言·悖論·詩學:一種中國觀》。

第二,從西方學術理論觀念出發,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需要利用西方現代批評觀念來加以整合,使之條理化、係統化,隻有係統化之後,中國傳統文學理論才能夠為西方讀者所理解,並且逐漸融入世界文學理論之林。對這一方麵的進一步思考,形成了劉若愚的另一部著作《中國文學理論》。

第三,研究中國詩學理論的目的是融會西方與中國傳統的詩學觀念,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詩學觀念,並理論聯係實際,把自己的詩學觀念落實到對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解讀之中。對這一方麵的進一步思考,形成劉若愚的另外三部著作:《李商隱的詩》、《北宋六大詞家》和《中國文學藝術精華》。為了更廣泛地了解中國傳統社會,劉若愚還撰寫了一部《中國之俠》。

我們可以按照上述這三個路向來把握劉若愚的比較詩學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