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與諸子百家的思想信念有同也有異,劉若愚將其與儒、法、墨、道各家作了比較。
(一)遊俠與儒家
遊俠與儒家的思想信念在許多方麵是截然相反的:
首先,儒家認為仁愛和責任是有等差的,必須把對父母的愛放在首位,然後才能推己及人,忠孝要比抽象的正義更為重要。而遊俠則認為仁愛、正義和道德責任應該同樣地施於親人和陌路人。儒家與遊俠對“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儒家認為:“義者,宜也。”要適合人情才叫作“義”。而遊俠信奉的“義”,如馮友蘭所說,是“比其社會的道德所規定者高”。遊俠的所作所為,按照儒家標準,往往做過了頭,而“過猶不及”,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其次,儒家提倡“忠恕”和“謙讓”,而遊俠則把報複當成美德。遊俠生性傲慢,不肯忍讓順從。同時,遊俠對朋友和知己的“忠誠”是絕對的,信守承諾,寧錯勿改。而儒家的忠誠是相對的,例如荀子即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所以後人有“良禽擇木而棲,誌士擇君而事”之說。
第三,儒家強調社會要有秩序,認為個人有必要統一於國家規定的行為模式,服從於家庭。遊俠則置個人自由於家庭、國家之上。因此儒家非常講究言行合乎禮儀,而遊俠則對行為的外表形式漫不經心。
最後,儒家反對輕易動用武力,而遊俠則常常為了求得公正而訴諸暴力。
用高度概括的話來說,儒家代表了紳士的道德觀,遊俠代表了平民的道德觀。更確切地說,儒家代表性格守舊中庸、適合時宜的一類人,遊俠代表個性鮮明、反叛放縱的一類人。
儒家與遊俠也有一些相同之處:
儒家與遊俠都有“忠信”的品行,正如馮友蘭所說:“受人之托,或為人辦事,皆須盡忠為之;如有不濟,則須以身殉之。”
儒家與遊俠都愛惜名譽,不重錢財。
孟子的信條:“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既適用於儒家中的大丈夫,也適用於遊俠中的佼佼者。
(二)遊俠與法家
遊俠與法家之間的差異比與儒家之間更大:
法家提倡國家至上,壓製個性,而遊俠則看重個人自由甚於社會安定。
法家力圖用國家權威去維護社會秩序,遊俠卻對政府要員采取大不敬的態度。
法家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必須嚴格執法,違者必究。這就給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同情留下的空間很小。相反,遊俠是從個人角度而不是從法律角度來判斷是非的,他們的正義感建築在人類的同情心上,而不是建築在抽象的法律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