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小引(1 / 1)

劉若愚在《中國詩學》中建立了他的詩觀:“詩是不同的境界和語言的探索。”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兩個評詩標準:一是“這首詩是否探索它獨有的境界?”二是“在語言的使用上,它是否開創新的局麵?”為了驗證他的詩觀和評詩方法,劉若愚選擇晚唐詩家李商隱作為個案,進行專門研究。早在《中國詩學》中,他對李商隱已經有了總的看法:“一種語言的最大詩人,像莎士比亞或杜甫,不僅比其他任何詩人都更廣大更深入地探索人類經驗的境界,而且也將該語言的領域擴大。次等詩人可能探索人類的經驗遠超過語言,例如華茲華斯或白居易;或者與這相反,例如李商隱或馬拉美。”可見,劉若愚是把李商隱視為僅次於杜甫的,在語言方麵造詣特別高的中國詩人。這樣的一位詩人,自然就成為劉若愚發揮翻譯與分析天才的最佳對象。1964年,劉若愚發表《李商隱的〈韓碑〉詩》;1965年,發表《李商隱的錦瑟詩》;1968年,發表《李商隱詩的多義性》;1969年,發表《李商隱詩評析》。從這批係列論文,可以見出劉若愚的李商隱研究完成了從分別到綜合的整個曆程。因此,到1969年底,他推出了第三部英文專著《李商隱的詩——中國九世紀的巴洛克詩人》。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緒論》,包括《曆史背景》、《傳略》、《關於李詩的詮釋》、《翻譯問題》。第二部分是《一百首詩的翻譯及箋注》,為全書主幹部分。第三部分是對李商隱詩的批評研究,首先解釋了他對李商隱詩的批評的理論基礎和采用的標準,然後是理論的實際運用。全書構成了以翻譯箋注為主幹,包容史實背景、資料考訂、批評鑒賞、中西文學比較等的李商隱研究的新體係。其譯文之準確流暢,分析之深入到位,令中外學術界同行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