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背景
第一部分共安排了四章內容,第一章為《曆史背景》。在這一章裏,主要介紹了三個問題,即“朝廷和宦官”、“政治宗派”和“地方軍閥”,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宦官擅權”、“朋黨之爭”和“藩鎮割據”。所謂“知人論世”,這是全麵了解李商隱和解讀其詩歌的基礎。在對唐王朝進行一番簡要的勾勒後,此章以李商隱一生為起止和線索,對上述問題作了一個介紹。用劉若愚自己的話說,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討論都可以是一部著作,在此他隻能給出一些大致的描述,因此關係到李商隱生平和仕途的事件的深層次細節問題,他將在後麵提供出來,也就是在詩歌翻譯的生平簡介或者是特殊的詩篇的注釋裏體現。
先說“朝廷和宦官”(宦官擅權),這裏主要敘述了李商隱所經曆的六位皇帝的故事,揭示了實際上由宦官控製皇室,操縱皇位傳遞的一係列宮廷政變。第一個是憲宗皇帝,劉若愚認為客觀地說憲宗是有責任心的,因為他在大臣們的協助下試著去平息過去幾次叛亂,包括除去主要反臣吳元濟。但是他委以宦官太多的政治和軍事權力,並且沉溺於長生不老,遂於四十二歲時死於服用不老藥丸。劉若愚覺得這隻是宮廷的說法,實際上他有可能死於宦官的謀殺。在一群宦官的支持下,憲宗的三皇子穆宗繼位了。這些宦官殺死了憲宗的二皇子和曾經支持過他的人。劉若愚說這就是在王位的傳遞過程中由宦官操縱係列謀殺的開始。
劉若愚認為穆宗是一位典型的“昏君”,他醉心於奢華,在宴會、歌舞、劃船比賽、打獵、馬球等活動中沉迷。其子敬宗皇位的繼承得力於宦官的支持,並效法他父親的奢侈尋歡作樂,最後也在一次飲酒和馬球遊戲之後死於宦官的謀殺。殺死敬宗的宦官企圖立憲宗的六子(武王)為皇帝,但是另一群宦官及其支持者擊敗對手,成功地宣立穆宗的二子為帝,即文宗皇帝。雖然文宗把自己對皇位的繼承過多地歸功於宦官,但他還是希望除去他們,並成功地殺了幾個位高權重的宦官,包括那些被認為應該為820年憲宗的死負責的宦官。但是,公元835年一次原計劃除去殘餘宦官的宮廷政變,遭到反撲,報以十一位高官及其親隨被屠殺。這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徹底地證明了宦官相互傾軋的殘酷。此後,文宗皇帝走向了不如意的人生。大約四年之後他也就離世了,時年三十二歲。
文宗死後,武宗繼位。武宗主要是因為迫害佛教而為人所知。他毀壞了成千上萬的佛寺,沒收了他們的土地,強迫大約兩萬六千名和尚和尼姑還俗。另一方麵,他又相信流行的道教和長生不老,結果三十二歲時也就駕崩了。繼武宗之後宦官扶持的新皇帝是宣宗。他年輕時顯得有些遲鈍和不擅言語,但也許是故意的。在三十七歲加冕皇位時,他就顯得相當的乖巧。但是就算以他的乖巧和他對大臣的威懾力,也不能除去宦官。宣宗仍然是一位依靠服藥希望長生不老的皇帝,結果四十九歲時離開人世。
劉若愚指出,這些理論上的絕對統治者,幾乎無一不把他們的皇位繼承權交給了宦官們,其中的兩位皇帝還死於宦官之手。他還考查了一些相繼的皇帝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展示了緣於一夫多妻和被宦官的權力與殘酷加劇的皇位繼承的紊亂問題。宦官如何擁有如此的權力,劉認為主要是他們控製了宮廷軍隊,是肅宗皇帝首先開了將宦官作為軍隊觀察使或者軍隊監察使的頭兒。在後來皇帝的縱容之下,宦官們不僅控製了宮廷的軍隊,而且把他們的權力延伸到地方軍隊。而為什麼皇帝會委以宦官權力,劉探討了幾個原因:首先,一個皇帝或許會認為宦官不會熱衷於皇位,比一個高級官吏更值得信任。其次,唐朝開國之時,皇室家族和高級官吏普遍來源於同一社會階層(中國北方的貴族階級,幾個世紀以來曾經作為北方王朝下的統治階級),武後掌權後,因為她不屬於這個階層,便開始引進一些新生力量進入朝廷機構,一個在皇帝和出身低微的高級官吏之間的鴻溝就出現了,宦官也就趁機利用皇帝對朝廷官員的不信任竊取權力。再次,官員作為儒家學者,通常以向皇帝進諫為己任,而宦官們大都沒受過什麼教育,傾向於鼓勵皇帝沉溺於聲色之樂。同時,劉若愚也提及了一些反對宦官的事例,比如說在李商隱詩裏所提到的劉賁反對宦官的故事。
關於“政治宗派”(朋黨之爭),劉若愚也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他說“李黨”和“牛黨”,並不是現代意義上有組織的政黨,而是由擁戴個人而組成的不穩定的聯盟,兩黨之間的競爭始於個人的不和。同時,劉若愚引用了陳寅恪教授的觀點,認為兩黨之間的鬥爭不但緣於個人的恩怨,而且還由於不同的社會背景。李黨代表的是北方傳統的士族地主,而牛黨代表的是通過科舉進身的新興人群。前者倡導的是古典的儒家學術並強調儀式上的嚴格遵守;後者推崇文學天賦於學術之上,而且過著更隨意的生活。劉進而指出:“也許兩黨代表的是不同的生活態度而不是不同的社會階級。李黨是常規習俗的保守者和堅持者,而牛黨則體現出自由的人性亮色。”當然,劉若愚並沒有忽略兩黨政治主張上的區別。他認為,總的來說,李黨可以叫作“戰爭派”,牛黨可以叫作“和平派”。
如何評價兩黨之間的紛爭,劉若愚說要形成一個對兩黨完全公正的判斷是一個難題,因為現有材料的曆史記載會由於作者對兩黨利益的偏見而不是很可靠,甚至是現代的史學家也難免於一定的偏見。隻能說兩黨都致力於相互的控告和以牙還牙,盡管作為個人來講牛和李都是有原則的人,而且兩黨之間的分歧肯定不利於朝廷的利益。兩黨都時而和宦官聯盟,因此也鼓勵了宦官濫用權力而無意識地削弱了他們自己所屬圈子的實力。
在介紹“地方藩鎮”(藩鎮割據)的時候,劉若愚先談到了一些唐代在地方上的戶籍和軍事管理的結構。他認為地方軍事長官權力的膨脹始於高宗統治期間(實際上是武後控製朝政)。原因是民兵製度廢止不用,為專門雇傭的士兵取代。隨著雇傭兵的固定,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開始膨脹。順宗統治年間,軍事長官的權力變得更加強大。晚唐時期,一些地方行政官員實際上是獨立的軍閥,他們隻是名義上效忠皇室,有些時候會公開違抗中央政府。而且,他們經常互相激戰、互相算計,給普通人民帶來了無數的苦難。朝廷也試著用高級的官位去平撫他們,或是用武力使其臣服。前麵一種情況,朝廷隻是麵子上承認一張委任狀;後麵一種情況,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是就算是成功的時候,朝廷也不得不在財政上吃緊一些。尤其糟糕的是,朝廷的軍隊有時表現得比強盜好不了多少,而且經常是不容易分清誰是造反者和誰是皇家軍隊。一個盜賊可能一夜之間變成朝廷高官,如果他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而一個忠誠的將領也許會因反對中央政府而被定為盜賊。整個情況有點像中華民國的早年(1912—1927),當然也會有例外存在。當一個在朝廷已有利益的政府要員被派往地方,他也許會自然地保持忠誠。但是通常情況下一位軍事將領對朝廷來講更多的是一種威脅而不是支持。最後,一位軍事將領——朱全忠,篡奪了皇位。
劉若愚指出,和上麵勾勒的不幸的政治狀況相反的是,伴隨這個社會的是高度發達的文化。要意識到政治動蕩和文化發達之間並沒有矛盾,隻要思考一下伊麗莎白一世的英格蘭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就知道了。唐代社會的兩個方麵都在李商隱的詩裏有所反映。
(二)生平梗概
第二章是李商隱的生平簡介。劉若愚說,李商隱的生年是有爭議的,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有可能的是812年或813年。他個人偏向於接受813年,在接下來對其生平的描述中他將在假定其生年為這一年的基礎上提及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