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人生哲理詩。《無題》中的“八歲偷照鏡”,劉若愚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解讀:薄命紅顏的寫照、自傷命運的落拓、隱秘愛情的暗示等,但最終又可以超越所有的這些具體的感情,上升為人世間因失去年華、美麗、天才等美好事物的悲哀。《日高》不隻是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懷念,而是表達了所有人在願望無法實現時的失望的心情。《寄遠》則表達了對命運的抗議,什麼時候所有的生靈才能擺脫命運的擺布。《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劉若愚認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懷念佳人、自傷身世、感歎自己一事無成等都可以,或者是真正因牡丹為雨所敗而傷感。最後也可以升華為對年華的逝去、天才的埋沒和青春的浪費的慨歎。
第三是李商隱某一時刻心情的寫照。《錦瑟》一詩曆來眾說紛紜,劉若愚列舉了前人種種解釋並駁斥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此詩的主旨不過是要表明人生如夢而已。客觀地說,無論這種觀點是否就完全合理,在眾多的爭論麵前,都隻不過是又多了一種讓大家爭執討論甚至是駁斥的觀點罷了。《無題》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風”、“聞道閶門萼綠華”就是李商隱在一次臨別的宴會上的心情。
當然,還有一些詩,劉若愚以猜測的語氣作了一些解釋,在此,就不再一一討論了。
(二)人生與社會
第二類(45—88)關於個人和社會的詩,準確地說是李商隱在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時的心情。與前一部分比起來,要更容易理解一些,並且都有大致的係年。從內容上講,主要是描寫詩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環境中所有的一些比較傳統和普遍的情感,其中的生活氣息要濃一點兒。從表達的方式來看,作者基本上能夠比較明了地表達出明白的思想感情,就算是描寫無奈的心情,也少了些痛苦的掙紮和矛盾。這能代表朦朧詩人普通的一麵,有利於讀者全麵地認識李商隱。
(三)曆史與現實
第三類(89—100)是關於曆史和現實的詩。詠史詩大多借古喻今,所選的如《富平少侯》,諷刺少年皇帝敬宗;《北齊二首》指出帝王迷戀女色的危險;《賈生》諷刺帝王迷信佛教、道教希望長生不老。描寫現實的詩則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再現晚唐的動蕩不安,如《有感二首》在悼念“甘露之變”的受害者的同時,表達了對宦官的義憤;《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描繪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責備了政府控製局麵的無能,考察了近代曆史並找出了動亂的根源,同時也為自己的無力回天而自責不已。劉若愚選的這十二首詩對讀者全麵認識李商隱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對一般的讀者來講,他們最熟悉的是李商隱的朦朧詩,而忽略了李商隱的現實主義作品。從劉若愚所選的這些詩不難看出李商隱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最底層人民的同情心。劉若愚對這些詩的評論和解釋也較為中肯,有利於讀者進一步認識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