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對《北宋六大詞家》的評價(1 / 1)

誠如劉少雄所說,由於近二十年詞學著作出版甚多,平心而論,“劉氏對諸家詞境的詮釋與把握,對(今天的)中國讀者而言,並非新穎的看法”。但是,要考慮到一個事實,即劉若愚的英文詞學專著出版在三十年以前(1974年版),當時中國大陸除了一些民國年間出版的詞選或專著,就是受到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所編選的教材,詞學研究還是一片荒漠,不能與今天詞學論著汗牛充棟的局麵相提並論。所以,本著曆史與現實結合的觀點來看,劉若愚的《北宋六大詞家》具有如下一些學術特色:

第一,這是一部開英文論詞專著風氣之先的著作。

在《北宋六大詞家》中譯本出版之後,台灣學者劉少雄撰寫了一篇書評《境界探索的起點——評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談到:“原書扉頁有一段簡介說:‘這是第一部有係統地、具批評性地探討詞(一種精妙優美文體)的英文論著。’確實,在這之前,西方漢學界對中國古典歌詞的研究、介紹並不十分熱衷,有關的單篇論文、學位論文及選集,都寥寥可數。而像劉著之專以論述一個時代(北宋)的詞學發展,選擇其中重要而具影響力的六大詞家——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蘇軾、周邦彥,詳切就其‘代表作品’加以評釋,這種結合詞史、詞選性質的著作,確實鳳毛麟角。此書對詞學的推介之功,不言而喻。”此書在西方開詞學研究之風,今天的中國詞學研究要走向世界,本書的英文原本值得借鑒。

第二,這是一部有理論觀點,有評價方法的體例完備的著作。

劉若愚評論詩詞有自己獨特的詩觀:“詩是境界和語言的雙重探索。”有自己的評價方法,一是“這首詩是否探索它獨有的境界?”二是“在語言的使用上,它是否開創新的局麵?”由此判斷這首詞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偉大的還是平庸的。在上述觀念和方法指導下,劉若愚建立起評論詞家的完備體例:首先是選詞和翻譯,其次是注釋詞中的典故,三是標示詞的聲韻譜,四是詳細評釋賞析,五是總論,分境界探索分析和語言運用分析兩個主要部分,語言分析包括用字、句法、意象、典故、聲調等等特色辨析,最後在與前後詞家比較之中,論定其在詞史發展上的貢獻和地位。這種有觀點有方法的著述特色,很值得今天的中國文學研究者參考。

第三,這是一部不受政治、意識形態幹擾,立論公正平允的著作。

劉少雄在《近現代詞學批評方法論》一文中評說:“大陸以外的學者,少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幹擾,詞學批評方法新舊並陳,研究的領域拓寬了,而且也較能專注於詞的藝術性的探討。王國維的影響是依然存在的。譬如劉若愚秉持其詩觀以論詞,以為詩(廣義的詩)乃詩人對境界及其賴以表現的語言的探索,便顯然是王氏‘境界’說的後繼者。其《北宋六大詞家》,應用了實際批評的方法,頗能就詞中用辭、造句、意象、典故或音律等形式特質,配合其內容意境,作細密的論析,在西方漢學界頗有啟迪的作用。”的確如劉少雄所說,劉若愚評詞,秉持中西結合的研究方法,不受政治風氣幹擾,頗能得出經過獨立思考的公允結論。如其對柳永的評價,一方麵肯定其對詞史發展的重大貢獻,一方麵也指出其缺乏深刻而複雜的思想,不能與蘇軾、辛棄疾相提並論。反觀中國大陸詞學界,“文革”以前,一味推崇豪放派,貶低婉約派;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度矯枉過正,掀起一陣肯定婉約派、格律派,不承認豪放派的思潮。到如今時過境遷,回頭看看,還是劉若愚的結論比較公正平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第四,這是一部在詞的賞析方法上頗有建樹的著作。

詞學批評包括針對理論批評(針對詞史和詞論)和實際批評(針對作家作品)兩方麵。劉若愚在詞人詞作的評釋中,中西比較、各個詞人相互比較、一位詞人前後期比較,不同題材風格比較等方法,使他的評釋賞析精細順暢,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境界探索與語言運用兩方麵仔細比較六大家之間的微妙異同,更見出其對詞境把握的深厚功底和審美敏感;其建立的意象分析法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值得借鑒。對比之下,中國大陸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劉逸生的《宋詞小劄》和沈祖芬的《宋詞賞析》開創賞析風氣,葉嘉瑩的中文詞學論著掀起讀詞熱潮,其後始有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古典詩詞係列鑒賞辭典出版。雖然詞作賞析已成風氣,但一般的賞析文章空話套話、陳詞濫調不在少數,並不能通過賞析把握詞作與詞作、詞家與詞家的細微異同。就此而言,劉若愚的書仍然能夠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示。

綜上所述,劉若愚的詞學研究專著《北宋六大詞家》其實並未過時,其中文譯本隻在台灣發行,中國內地各大圖書館收藏的不多,一般研究學者或大學生、研究生知其名而未睹其書。所以,該書的中譯本也有經過修訂在大陸再版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