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中國文學理論》的撰寫目的及研究重點(1 / 2)

在全書的《導論》中,劉若愚談到他撰寫本書的三個目的:

第一個也是終極的目的,在於提出淵源於悠久而大體上獨立發展的中國批評思想傳統的各種文學理論,使他們能夠與來自其他傳統的理論比較,而有助達到一個最後可能的世界性文學理論。

劉若愚明白,提到“世界性的文學理論”會遭到相當多的質疑,因為連“文學”的概念都沒有一個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定義,何來“世界性的文學理論”呢?盡管“世界性的文學理論”也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願景,但劉若愚堅持認為,猶如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普遍接受的人生的意義,並不妨礙我們作出尋求人生意義的努力一樣,我們也可以嚐試提出比現存的更適當、應用範圍更廣的文學理論。正像所有的文學和藝術試圖表現不可表現者,所有的文藝理論試圖解釋不可解釋者一樣,我們可以繼續朝向一個世界性的文學理論的遠景目標前進。為了接近這個目標,文學理論研究者應該盡可能廣泛地了解來自不同文化傳統的文學理論。不僅中國的文論家要關注西方的文論,而且西方的文論家也應該關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論,不能滿足於僅僅依據單邊的經驗,來闡述一般的文學理論。值得欣慰的是,在劉若愚和其他漢學家大聲疾呼之後,今天的英美文論界關注東方已蔚然成風。正如夏誌清所說:“時至今日,所謂‘世界文學’,當然包括東方古今名著在內。同樣情形,當今最具聲望的歐美文學理論家,假如他們治學的範圍逃不出西方這個大傳統,而對中、日、印度的文藝理論一無所知,會自感有些‘土’(Pr ovincial)。若愚兄看準這一點,整理中國固有的文學理論以便有貢獻於文學理論的國際性之研討,這可說是他晚年治學的大目標。”所以,當某些中國文論學者為在世界文論舞台上“失語”而憂慮之時,某些西方文論學者也許正在為麵對中國文論“失語”而慚愧不已。

第二個目的也是較直接的目的,是為研究中國文學與批評的讀者闡明中國的文學理論。

劉若愚認為,盡管已經有了成打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以及論述某一專題或著作的無數論文,但許多重要的批評概念與術語仍未闡明,而主要的中國文學理論尚未獲得係統的歸納與深入的分析。我們需要更有係統、更完整的分析,將隱含在中國批評家著述中的文學理論抽提出來,加以係統化。

第三個目的是為中西批評觀的綜合,鋪出比迄今存在的更為適切的道路,以便為中國文學的實際批評提供健全的基礎。

劉若愚認為,一方麵,在對中國文學作嚴肅的批評的時候,不能將純粹起源於西方的文學批評標準,完全應用於中國文學批評,必須考慮中國批評家對其本國文學的看法;另一方麵,在以世界性的觀點來研究中國文學的時候,隻用純粹的傳統中國文學理論,並不能讓世界範圍的讀者有效地理解和接受。因此,中西批評觀的綜合,便是國際漢學研究課題中的應有之義。然而綜合之前,必先分析。不先分析自然橡膠,何以知道合成橡膠的製法?所以,劉若愚在該書中處理中國文論采取了先分析而後綜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