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理論批評傳統》(T he Mirror and the Lam p:Romantic T heory and Critical T rad ition)一書中提出了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等文學四要素的說法,並且建立起以作品為中心的三角形文學理論架構,圖示於下:
艾布拉姆斯從作品與世界的關係導出“模仿理論”,從作品與欣賞者的關係導出“實用理論”,從作品與藝術家的關係導出“表現理論”,從作品本身導出“客觀理論”,並對西方文學理論批評史中上述四大理論的盛衰演變情況有清晰的說明。
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除了《文心雕龍》等少量著作外,大部分缺乏外在的、顯性的理論體係。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借鑒艾布拉姆斯的理論,又根據研究對象中國古代文論的特點加以改造,建構起中國詩學的係統理論。他以“作家”(writer)取代“藝術家”,以讀者(reader)取代“欣賞者”,而“世界”、“作品”兩項則維持不變,並將這四要素重新排列成兩個反向圓環,圖示如下:
劉氏以為,文學審美循環係統分成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世界影響作家,作家反映世界。由此導出兩種理論:文學為宇宙原理的顯示——形上理論,文學是政治和社會的反映——決定理論。在第二階段,作家創造作品,亦可導出兩種理論:文學是人的情感的表現——表現理論,文學是以語言為材料的精心製作——技巧理論。在第三階段,讀者閱讀作品,通過鑒賞作品產生美感,導出“審美理論”。最後在第四階段,讀者對世界的反應,因閱讀作品而企圖對自然社會有所改變,由此而產生“實用理論”。
將劉若愚圓形雙循環架構與艾布拉姆斯以作品為中心的三角形架構相比較,可以看出如下一些不同:
第一,艾布拉姆斯的三角圖表以作品為中心,是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擺在三角形的中間位置,而其他三個要素分居三角。在作品與世界之間,有“模仿理論”。劉若愚則認為,作品與世界之間,必須通過作家的中介,如果沒有作家對世界的感受,就不會有作品的產生,也不可能展現世界的真實,因此在劉若愚的圓環圖表中,取消了作品與世界之間的直接連線,也就取消了“模仿理論”。
第二,艾布拉姆斯的三角圖表在作品與欣賞者之間,列出“實用理論”。而劉若愚則將作品與讀者之間的理論稱為“審美理論”,並在讀者與世界之間加上連線,稱為“實用理論”。可見,艾布拉姆斯理解的“實用”,是作品對欣賞者有用;而劉若愚所理解的“實用”,是讀者通過接受作品的影響,轉而作用於世界,是作品對讀者和世界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