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艾布拉姆斯認為,藝術品是可以把藝術品當成一個與外界參照物隔絕,按其內在各部分聯係構成的自足體來分析和評判,因而有“客觀理論”。劉若愚則認為,任何人討論文學都必須站在作者或讀者的立場上,否則無法討論文學,因而他否定了“客觀理論”存在的可能性。
第四,艾布拉姆斯的三角圖表相對穩定靜止,而劉若愚的圓環圖表則富於流動性,能夠更好地闡釋藝術生產的循環係統。
參考劉氏建構的文學理論係統,結合現代美學觀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文學審美係統是一個大整體,四個層次或四個主要環節緊密相連,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兩個相反方向的大回環。在這一係統之中,每兩者之間存在著互相交換的雙邊關係。首先,就“世界”與“作家”兩者之間而言,一方麵存在著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即審美客體“世界”被審美創作主體“作家”所反映;另一方麵,發生著“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主體在反映客體的同時,已向客體貫注了自己的本質力量。人同世界的這種關係早經馬克思所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這種“物質變換過程”自然是雙向而不是單向進行的藝術創作也是一種生產勞動,中國古典美學的“心物交融說”,正是對這一藝術生產中的“物質變換過程”的形象說明。其次,就審美創作主體“作家”與審美藝術結晶“作品”之間來看,作家既創造了作品,又能從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裏觀照自身。第三,在審美欣賞主體“讀者”與審美藝術結晶“作品”之間也是這樣,讀者既受到作品的影響,又能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對作品進行形象的再創造。第四,在審美欣賞主體“讀者”和審美客體“世界”之間同樣如此,欣賞者既從“世界”中獲取審美生活經驗,又將自己的審美感受通過各種方法施加於社會,從而文藝才能產生它的社會效果。總之,整個係統逐層推進,遵循著有機性或有序性的原理運行,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生產出五光十色的文藝世界。
對傳統文學理論的概括和係統化,是一個不斷革新不斷深化的過程,劉若愚概括的體係針對以往既是突破性的進步,也留下理論的缺陷,需要後人加以修正和補充。下麵我們來檢討劉若愚概括的六大理論,以認識其洞見與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