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古典詩歌分析(2 / 3)

3.人類境界

中國詩歌也十分留意人際關係,如孟郊《遊子吟》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篇有驚人的想像力,將兒子的感恩比作寸草,將母愛比作春天的陽光,這賦予此詩以生動的形象,從而避免了平庸的說教。

中國詩歌長於描寫詩人間的友誼,如杜甫《不見》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這首詩不僅表達了杜甫對李白的深切懷念,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世人不能理解李白這樣的大作家而憤憤不平。

愛情是中國詩歌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主題,有些詩寫夫妻之愛,如杜甫《月夜》寫道:“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幹。”描寫了在想像中夫妻重逢,相對而視,臉上的淚痕在月光中漸漸被風吹幹的情形。有些詩寫情人之愛,如李商隱的《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反映了一個感情沮喪的精神世界,詩人抱怨不僅與情人見麵很難,而且離別也很難,他們甚至不能找到一個互相道聲再見的機會。有些詞則頗有色情描寫,如歸在歐陽修名下的《醉蓬萊》,有些學者不相信這樣大膽的詞會出在嚴肅的儒家學者筆下。

表達社會正義的詩歌符合儒家文學要為政治服務的儒家觀念。如白居易的《杜陵叟》為“傷農夫之困”而寫,簡明質樸地表現農民的苦難。此詩即使不是偉大的詩歌,也是一篇強有力的社會抗議書。

雖然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但戰爭的後果對民眾來說畢竟是痛苦的。有的中國詩歌稱頌了戰士的勇武,但更多的是描繪戰爭的悲慘。唐人陳陶的《隴西行》是一首著名的寫戰爭的詩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此詩首先讚頌戰士的勇猛,然後說明這是無益的。身穿貂裘錦衣的五千精銳部隊喪身於此,足見戰鬥之激烈。已成無定河邊白骨的人還依然是女子夢中的情人。

中國士人有的出仕,有的退隱。退隱者有的秉持儒家道德原則,政治清明時出仕,兼濟天下;政治昏暗時退隱,獨善其身。有的秉持道家思想,以為政府對人民的幹涉愈少,事情就愈好辦,無為而無不為。元代馬致遠的散曲《野興》寫道:“林泉隱居誰到此,有客清風至。會做山中相,不管人間事,爭甚麼半張名利紙。”山中宰相本是南朝梁時陶弘景的典故,陶弘景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傳》:“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谘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但馬致遠說他是“不管人間事”的山中相,不要皇帝賜予人名利的詔書,為山中的生活自鳴得意。

(二)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

1.措辭

中國詩歌措辭變化很大,有的古雅,有的俚俗。有關曆史或政治主題的詩遣詞較正規和帶學究氣。情詩一般運用較為普通的甚至較俚俗的詞彙。劉若愚提請讀者注意中國詩歌用語的兩個事實:第一,並非所有的中國詩采用統一的詩歌語彙;第二,中國詩歌語言的難易並不與它的寫作年代成正比,有些早期詩歌用語直白,容易理解;有些晚期詩歌反而用語晦澀,需要加以注釋。

2.意象

在《中國詩學》中,劉若愚曾把詩歌意象分為“簡單意象”(Simple Imagery)與“複合意象”(Compound Imagery)。由於前一詞曾引起有些人誤解,所以劉若愚在此書中改稱為“單一意象”(M ono-Imagery)與“複合意象”。單一意象是一個字或一個詞,它僅僅包括一個對象,如“青山”、“冷香”、“煙”、“柳”、“石”等等,可以喚起感覺上(不一定是視覺上)的經驗。複合意象可以進一步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並列意象,含有兩個沒有任何比較的並列的對象。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古道”,以“河邊青草”與“思念丈夫”兩個意象並列,讓讀者去想像兩者之間的聯係。

第二種是比喻意象,明顯的比喻是用比喻詞將兩個意象連在一起。如“鬢發如雲”,即用“雲”的意象作為“鬢發”意象的比喻。這種意象相當於現代修辭學所說的“明喻”。另一些比喻意象不用比喻詞連接,如說“雲發”,這相當於現代修辭學所說的“暗喻”。

第三種是“替代意象”(Images of Substitution),這是本體不說出,僅以喻體代之的複合意象。這類意象衍生出了許多套語,如“秋波”代“眼光”、“紅雨”代“桃花”之類即是顯例。

第四種是“轉移意象”,這是將不屬於某物的特性轉賦予該物。如在杜甫《月》詩句“四更山吐月”中,“山吐月”即是轉移意象:月亮冉冉上升,仿佛被環繞的群山“吐”出來一般。很明顯,這裏將動物的吞吐特性轉移給了山峰。秦觀的《滿庭芳》詞句“天粘衰草”,也是把粘連物的特性轉移給了天空。

劉若愚指出,意象可以完成各種詩歌功能:表現感情、描寫景色、創造氣氛、提示言外之意等等。與詩歌聲律相比,意象一般認為是可以轉譯的,對於英語讀者要理解中國詩歌豐富的意象則必須具備一些中國詩傳統聯想與象征意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