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古典詩歌分析(3 / 3)

3.用典

中國詩歌典故極多,這給現代讀者帶來很多困難。但是要知道,大多數典故對於與詩人同時的讀者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接受了共同的教育,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其實我們現代人也在用典,甚至在日常交談中也常常如此。比如今天的美國人說到“水門事件”、“9·11”,沒有人不知道,但是對於前一百年的人來說,肯定不知道;對於後一百年的人來說,就需要加以注解。典故在詩中有三個主要作用:第一,它是一種敘述情況、描寫人物的精練的方法;第二,它可以含蓄地在過去與現在的情形之間找出相同或相異,從而暗示一種言外之意;第三,引用神話與曆史典故,可以作為間接而委婉地論及當代人事的表達方法,尤其是在展開批評時,可以達到“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良好效果。

4.句法

中國詩句法很有特點,如何理解句法在學者間爭議頗大。根據劉若愚在此書和其他論文中的提示,可以歸納出中國詩的三個句法特點:一是成分簡省,二是用法靈活,三是語序變換。

所謂“成分簡省”,是指中國詩句中往往省略主語、謂語或其他在散文中常用的虛詞。主語省略,如賈島《尋隱者不遇》:“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上句主語省略,下句主語承上省略。謂語省略,如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浮雲”與“遊子意”之間,“落日”與“故人情”之間沒有動詞連接。其他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兩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若依散文的語法看,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沒有虛詞連接,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完全表達出來了。

所謂“用法靈活”,是指一個詞可以活用為名詞、動詞或形容詞,或者可以作多種方式語法解釋。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王維的詩句:“日色冷青鬆。”如果把動詞“冷”字理解為使動用法,則可解釋為“日色使青鬆帶上寒意”;如果把“冷”字理解為處所用法“冷於”,則可解釋為“日色在青鬆中顯得寒冷”;如果把“冷”字理解為被動用法,則可解釋為“日色被青鬆染上寒意”。另外,也可把此句理解為“日色”和“冷青鬆”兩個名詞短語的組合,則可解釋為“日色,帶著寒意的青鬆”。以上各種理解似乎都言之成理,說明中國詩句法的含混,與其說是一種缺點,不如說是令詩意豐富含蓄的方法。

所謂“語序變換”,主要是指主語倒置在動詞謂語之後。劉若愚在《關於中國詩歌倒裝句法》一文的注釋中指出,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主語“浣女”和“漁舟”放在了動詞之後。在散文中符合邏輯的詞序應該是:“浣女歸而竹喧,漁舟下而蓮動。”不過,詩句也可以直譯如下:“竹喧,浣女歸也;蓮動,漁舟下也。”但是,無論如何,對偶句的作用之一是每一句首先代表一種感覺印象,然後再來講明原因,從而造成懸念。把每一句詩都看成是主語加動詞加賓語的結構,很明顯是荒謬的。因為女孩們的歸家是竹子發出響聲的原因,漁舟的順流而下是蓮動的原因,而不是其他別的什麼原因。當“浣女”和“漁舟”是主語而不是賓語時,一個人不可能在中國古典散文中寫出“歸浣女”或“下漁舟”,而“歸浣女”和“下漁舟”在這首詩中的出現卻是合理的,可稱之為倒裝法甚至倒置法。

5.排比與對仗

排比與對仗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兩者有所不同。首先,排比的句子是三句以上,對仗則隻限於兩句。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頌詩書,十七為君婦”是為排比。如王維《歸嵩山作》“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是為對仗。其次,排比可以有同字重複,對仗一般則不允許有任何字的重複。再次,兩個排比的句子往往表示一個基本相同的意思,而對仗則以反意相對為工。不過,劉若愚舉陶潛詩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為排比之例,則非是。因為劉勰《文心雕龍·麗辭》說過:“反對為優,正對為劣。”陶潛的詩句屬於正對,雖然與反對有優劣之分,但仍然屬於對仗,而不得視為排比。

6.詩律

中國詩律的基本原則可以簡括為詩篇的長短,句式的長短,押韻、段落和聲調。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長短,律詩則有所規定,運用最普遍的是八句的律詩和四句的絕句。詩句的長短由其中所包含的音節所決定,每個漢字一個音節,每句的音節數與字數相同。押韻是中國傳統詩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有些詩體要求一韻到底,有些可以換韻。有些詩隻有一段,有些詩體如詞曲則可分成幾段。中國律詩最顯著的特征是平仄聲調。“四聲”指音的高低與長度,又可分成“平聲”與“仄聲”兩類,平仄的變換與對比形成律詩的基本聲調格式。

其他詩律的特征包括雙聲、疊韻、重字、象聲等等,都是中國詩歌的常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