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文學理論的四維循環架構(1 / 2)

在《中國文學理論》一書和《中西文學理論的綜合》一文中,劉若愚都論及他改造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圖表而形成的四維循環架構。這是他闡釋文學藝術活動的一個理論基點,所以,在《語際的批評家:闡述中國詩》中,他重申這個四維循環理論架構:每一部文學作品的創造必然包涵四個要素:世界、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世界由個人所生活的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構成,而且雖然沒有兩個人會感受和體驗完全相同的一個世界,但我們仍然可以假設一個所有人的一個“世界”,因為沒有一個共同的世界,交流將變得不再可能。下麵這個圖示說明了這四個要素的相互關係:

這裏1代表“世界”(world),2代表“藝術家”(artist),3代表“藝術作品”(work of art),4代表“觀眾”(audience)。世界自然地影響了藝術家,他對此產生反映,這個自我—世界相互作用構成了這個藝術家的生存世界。通過探索這個生存世界和其他世界,藝術家然後在一部文學作品中創造了一個想像境界。當觀眾感受作品時它會以特定的方式影響他,而他也會以特定的方式作出回應。當然接觸作品時他不是思想空白,而是帶著他以前對世界和藝術所有的經驗。在體驗過藝術作品後他和世界的相互作用會在某種程度上以某種方式得到調整。同時通過對作品的回應觀眾開始接觸藝術家的心靈並再次抓住後者和世界的相互作用。這就是圖表上箭頭都是指向兩個方向的原因。

詩歌是語言結構和藝術功能的複合體,劉若愚並沒有暗示說它不能實現其他(即非藝術的)如道德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功能,作者很可能有意地在作品中予以實現。然而這些並不是使它成為藝術作品的原因,正如同商代青銅器或花瓶可以有像容器這樣的實用功能,但這不是使它成為藝術品的原因所在。反過來說詩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他作品的藝術功能,但這不應妨礙我們討論它。

那麼詩歌的主要藝術功能是什麼?劉若愚認為具有兩重性:第一,通過對想像境界的創造(對詩人來說)和再創造(對讀者來說)將現實予以延伸;第二,滿足詩人和讀者的創造衝動。為了詳細說明詩歌的藝術功能概念,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四維循環架構中來審視一下。現在把詩人(或藝術家或作者)放在2這個位置上,把詩歌(或“作品”)放在3的位置上,把“讀者”放在4的位置上。這個圖表說明詩人如何超越自己的“生存世界”(這個世界由他和“真實的”世界的相互作用構成)和其他可能的世界創造出一個虛構的境界,讀者如何再創造這個詩歌境界並因此再次抓住詩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我們應該知道詩歌中的境界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而且永遠不會存在,它首先在詩人意識中存在,而且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會超越時空可能被讀者的意識再創造出來。因此,詩歌藝術結構所表現的境界不完全等同於作者的生存世界,後者僅僅提供了作品創造的場合:正是他的生存世界被創造體驗融化和轉變。作者的生存世界是否被我們所知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假設它存在,就像我們可以假設另一個人的“存在”一樣,即使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知道。無論如何如果作者的生存世界確實無從知道,所導致的也隻是使作傳的人的而不是批評者的任務無法完成,因為後者關注的是作品中被創造出來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