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文學理論的四維循環架構(2 / 2)

既然詩歌中的境界在現實世界中永遠不可能存在,那麼它是現實的擴展延伸。這種說法和王國維以及劉若愚自己早年觀點有所不同。王國維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劉若愚在《中國詩學》中對此有不同看法,提出這不是“理想”與“寫實”之分、實為大詩人與次要詩人之區別。然而劉若愚在本書中表明,他相信每一首詩歌隻要是真正的藝術作品就都有自己的創境,正像每一幅畫隻要是真正的藝術作品就會有自己的創境一樣。甚至蒙眼畫的一個蘋果也僅僅存在於藝術家創造出來的想像境界中,它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不在現實世界。因此就構成了蘋果或“蘋果性”現實擴展。當然蘋果作為畫中的想像境界的一部分的存在並不和油布上油漆的實際存在相混淆,就好像詩歌中的一棵樹或一個人的存在不能與現實世界中紙上印刷的實際存在混淆一樣。

文學作品創境這個概念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艾布拉姆斯就說過,詩中別有天地(the poem as heterocosm)的概念起源於18世紀,在西方批評中變得很普遍。然而這個提法不同於浪漫主義“異類世界”(heterocosm)的概念,它沒有暗示將上帝這個造物主與作為創造者的藝術家兩者進行類比。相反“創造”(crea-ted)這個詞是和“製造”(made)對比使用的,柯林伍德(Robin G。Collingwood)已經將兩者區別做了清楚說明。

上麵描述的詩歌概念暗示著詩歌作為文學藝術作品既是指涉的,又是自我指涉的;既是能指又是所指;既是向心的又是離心的[按照弗萊(North rop Fry)的意思]。換句話說,詩歌語言結構既超越自身又關注自身。超越自身時它產生了擴展現實的創境;關注自身時它滿足了作者和讀者的創作衝動。這種詩歌概念經過調整可以應用到小說和戲劇上,但在以下篇幅中,劉若愚把討論集中在一般被認為是詩歌的對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