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一個批評的演示(1 / 1)

在該書前麵的幾章中劉若愚已經翻譯和討論了很多中國詩歌和詩句來說明關於理論的和方法論的觀點。在第八章裏劉若愚把重點放在中國詩歌中的時間、空間和自我的相互關係上。因為即使是詩人所創造的一個虛構的境界必須存在於虛構的時間和空間中,對詩歌的言說者如何確定自身時空方位進行考察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確定在那首詩歌的境界中所處的方位,而且由於這種考察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語言不同方麵的分析,它同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境界是如何從語言結構中顯現出來的。這反過來會幫助讀者確定詩人成功地挖掘語言的潛力並因此滿足作者自己以及讀者創作衝動的程度。因此對時間-空間-自我相互關係的研究既與對中國詩歌的闡釋有關,又與對它們的評價息息相關。劉若愚特意挑選了所有中國文學係學生都很熟悉的詩歌作為例子用來顯示這種方法如何有助於對一些特別眾所周知的詩歌進行新的理解。所有例子都是“詩”這種體裁,但在其他詩性體裁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

本章的內容取自劉若愚前此發表的論文《中國詩中的時、空與自我》。此文原載美國1979年第2期《中國文學》,先有劉若端譯本,後有莫礪鋒譯本。國內讀者易得,此不再引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