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好像山都要燒著了。大溝水出不來的半坡大院子田,在烈日的燒烤下張著幹渴的大嘴,好像在和人們央求:給我水,給我水喝!很快田裏的秧苗,從一片綠色變成了黃色!劉響心裏焦灼地看著這些秧苗,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想,來年又要餓飯了,又要沒有飯吃了!正在劉響焦急的時候,父親倒也表現得格外的平靜,似乎這秧苗死活對他來說沒有多大的關係,這讓劉響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心裏的情緒!
大溝水出不來,秧苗成活不了,來年就會沒有飯吃這個就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劉東祥按照往年的慣例,把秧栽下了,玉米點了,家裏的活就差不多忙完了,就要到外地打小工掙點錢以補貼家裏之用。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鄉下的農村漢子都形成了這樣的慣例,所以每年五六月莊稼沒有成熟的季節,都是像劉東祥這樣的莊稼人在外麵打工的日子!不過劉東祥不知為什麼,他很不願意到外麵去,大概也是和很多出門在外的泊客一樣,覺得家裏自由暖和,外麵艱苦而壓抑委屈,沒有毅力不懂堅持自然就不願意到外麵去!很多時候是這樣,莊稼種完了沒有活做時劉東祥也窩在家裏,甘娘看著他心裏焦急就經常和他吵架,年複一年吵架的理由和主題就是一個,那就是甘娘想要劉東祥出去多掙點錢,因為家裏像四通八洞的盆,這裏漏水那裏漏水,需要補貼!然而劉東祥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那就是不逼到牆跟腳他就不會動的。家裏四處要用錢他也知道,但是他把這些事情藏在潛意識裏,不願意去碰觸,他始終給自己充分的理由:到時候再說!就這樣,每年最清閑的日子,也是劉響家裏吵架最多的日子!隨著劉響漸漸地長大,他嚐試著總結,為什麼爹爹媽媽要每年吵那麼多的架,時間長了,他發現,爹爹媽媽每年吵的時間、吵架所說的話、吵架的原因、吵架的形式都是一樣的,就像同一部電影在一年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準時播放一次!後來劉響也在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爹媽少一些吵架呢?其實也很簡單,要是家裏多有一點經濟來源,或者爹媽都有一份可以常年來做的工作。或者說要是父親多有些幹勁,拚勁,就是什麼也做不成也不要整天窩在家裏戳甘娘的眼睛,那自然就不會那麼多的吵架了!長大之後的阿想自然能夠理解母親當年的一番心思,其實她自己所以和劉東祥吵架,就是因為她心裏著急,並非是她對丈夫要求多高,隻希望他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做些積極上進的事!
阿響、複歌、李木子這些後生,雖然出生在祖國改革開放富起來的新時代,可他們的童年最刻骨銘心的感受還是貧窮,就拿劉響來說,他對貧窮的體會遠遠要超過父親,甚至超過甘娘。父代的貧窮很大程度是饑餓的感覺,但是心裏不用因為貧窮那麼熬煎,那是以貧窮為光榮的歲月;而在劉響這裏,饑餓難受到不算什麼,更痛苦的是心裏的熬煎,因為這是以貧窮為恥辱的歲月!這一代的貧窮,自然與那一代的貧窮是不一樣的。唐複歌劉響李木子這些人,他們最大的使命就是和貧窮作鬥爭,想方設法甚至是不擇手段地去擺脫貧窮,隻是對於劉響來說,他雖然自幼貧窮,但是他未曾害怕過貧窮,在生活中他更注重追求自己活著的意義,而並不是讓自己不窮就什麼事也沒有了!也因為這樣理念和信念,阿響在脫貧的道路上走得艱難和累贅!
阿響也曾一度思考,為什麼家裏要那麼窮,一個窮字,除了與自然條件有關,那肯定也跟人有關,要是爹爹劉東祥在強一點責任感,再有一點拚勁,再有一點不服輸的精神,再有一些開創性的思維,那也許家裏的光景就會絕然不同!所以,劉響後來感慨地說,遇到那麼多苦難都是我們人自己的原因,都是我們己沒有道德,所以後來的劉響是一個非常注重道德的人,也對沒有道德精神的人恨之入骨!他有一個信念,人活著隻要你努力付出,你就一定會有所收獲,付出的都是你自己的別人奪不走!當他看到路遙《平凡的世界》時,心裏為之震撼,感覺書裏的思想信念與自己的價值觀是那麼的相似,可以說也是這樣的信念和努力使劉響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他很希望有一天自己死了,像路遙一樣,人們能在自己的墓碑上鐫刻道:像牛一樣的勞動,像土地一樣的奉獻!這是劉響自始至終的信仰,也是他一生餞行的格言。
對於沒有多少文化的劉東祥和甘娘,他們不會有這麼高層次的思想,他們的本性裏似乎有些單純和固執,劉東祥就是想在思想上偷一點懶,甘娘就是想讓丈夫多努力一點,就那麼簡單,可他們從未想過的是如何改變自己。這些也就冥冥中給劉響的人生定下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