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讓你的身體充滿正能量(2 / 3)

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癌,也可以抑癌;既可加速癌症的惡化,也能使癌症病人奇跡般好轉。已經肯定的是,內向、憂鬱、壓抑,將悲傷、怨恨強咽在心中,屬於經常性負性情緒的人,最易患癌症。而性格堅強、豁達開朗的人即使患了癌症,也比性格內向、憂鬱、壓抑的人康複得快。

長期憂慮會導致頭痛、背痛、胃痛、失眠、緊張、易怒、工作效率低下、辦事拖延,等等。有關的權威報告稱,我們身體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憂慮而起,比如心髒病、高血壓、風濕病、胃潰瘍、甲狀腺病、糖尿病……有醫生宣稱,50%以上的病床上躺著的,都是神經緊張的病人。如果用高倍顯微鏡研究這些病人的神經,多半跟普通人一樣健康。顯然,他們的問題不是病理上的,而是挫折、焦慮、煩惱、恐懼和絕望等負麵情緒導致的。憂慮造成緊張,影響胃部神經係統,改變胃液分泌,引起胃潰瘍。胃潰瘍的產生,不是因為你吃了什麼,而是因為你憂愁些什麼。

過度憂慮會使人的血壓和心率升高,而且還會促使人體大量分泌一種應激激素,給心髒增加負擔。研究發現,與心情放鬆的人相比,經常通過沉思對壓力作出反應的人夜間血壓下降的幅度較小。夜間血壓下降幅度小於正常幅度的人死於中風和心髒病的風險較大。據統計,死於心髒病的醫生比農民多20倍,因為醫生過的是緊張的生活。不知如何對抗憂慮的人,往往英年早逝。

負麵情緒會毀掉女人的容顏,經常生氣和憂慮會使女人變醜。再沒有什麼會比負麵情緒使一個女人老得更快,而摧毀她的容貌了。負麵情緒會使她的表情難看,使她的臉上產生皺紋,出現雀斑、潰爛和粉刺,還會使她的頭發變白,甚至會使頭發脫落。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憂慮,長期憂慮就會增加皺紋,而皺紋的增多則會讓女人憂上加憂。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處處想開、事事想開,樂觀對待挫折,把困難看得簡單,遇風躲起來,遇雨帶把傘。讓自己適應氣候變化,讓心情隨時調整,隻要堅信快樂是你的,開心就會與你相伴。人生雖然不是這樣簡單,但是你可以簡單麵對。過度憂慮者可以每天留出30分鍾專門用來憂慮,並寫下自己擔心的事,隨後在當天的生活中挑戰這些事情。一段時間後,你會對當初寫下的文字啞然失笑,這正是解除憂慮的好方法。看淡成敗也是擺脫憂慮的必要步驟。看看當初曾經擔心的事情發展如何,過度憂慮者會有一種解脫感,並從此學會擺脫擔心,專注現在。

人生路上會遭遇到許多的不幸、挫折、失敗、打擊、痛苦、孤獨等等,當你放下這一切時,心靈得到了解脫,內心得到了愉快,生活變得美好,內心也不再憂慮。憂慮來自內心,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自身,你必須學會減輕你的壓力和憂慮。當你學會了放下,煩惱、憂慮都將離你而去。

告別亞健康

亞健康是介於健康者(處於第一狀態)和疾病患者(處於第二狀態)之間的一種部分生理功能下降的狀態。亞健康狀態的人,處理得當身體可向健康方麵發展,反之則向疾病方向轉變。

近年來,許多中年人經常會感到全身乏力、頭昏、頭痛、胸悶、心慌,並常常伴有氣短、情緒低落等現象,但到醫院多次檢查卻無明顯器質性改變。針對這種情況,醫生往往用“亞健康”狀態來解釋。在民間,曾有一種說法叫做“人到壯年萬事憂”。因為人到中年既要承受來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麵的壓力,同時又由於處於好強的年齡,勢必會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最終導致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甚至英年早逝。造成中年人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多種,以下幾點不容忽視:

1.超負荷壓力

這種壓力既包括身體上的,又包括心理上的。身體上表現為長期超負荷勞累、持續不斷的工作學習,導致睡眠不足,疲勞得不到及時消除而導致過勞。心理上表現為壓力過大,激烈競爭使人精神高度緊張,精疲力竭。從而出現身心過度勞累,即所謂“疲勞綜合征”。長此以往,人體組織器官會發生嚴重功能紊亂,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和各種疾病。

2.人際關係緊張

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會關係的人,能較好地應對和處理應激,以及防止身心障礙。“亞健康”狀態的人表現為無聊、無助、煩惱等,往往是由於缺乏親密的社會關係和友誼引起。大量證據表明,缺乏社會支持是導致心理和生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

3.不良生活方式

由於激烈的競爭,中年人疲於事業上的奔波、應酬不斷、運動減少、生活不規律、過量飲酒、吸煙等對身心均造成不良影響。世界衛生組織1992年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發達國家70%~80%,發展中國家40%~50%的死亡是由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越是經濟發展,不良生活方式占死亡因素的比重越大。

4.綜合因素

根據現代醫學理論,人體是一個多因素相互製約、相互協調的有機平衡體。這個有機平衡體由許多體內及體外子平衡係統相互製約與協調,得以維持大平衡係統的穩態。穩態的保持就是健康,穩態的破壞則是疾病。

亞健康狀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這個大平衡係統中的個別或若幹子平衡體的穩態調節發生或出現障礙,影響人體大平衡係統穩態的自我調節或相互調節的功能,進而降低其協調能力,使得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降低。但在這個階段,人體的大平衡狀態尚未被破壞,隻是處於臨界水平中,此狀態即人體處於亞健康形態。

中年人是亞健康發生最集中的群體。要想保持健康,建議中年人每天早晚跑步鍛煉。此外,飲食習慣也很重要。每天的飯桌上蔬菜是不能少的,水果也要為伴。還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誌,放慢自己的腳步,釋放壓力。讓自己處於一個平衡狀態,才能遠離亞健康。

我運動,我健康

“運動是健身的法寶。”這是古今仁者智士、養生者、長壽者已取得的共識。因此,很早以前,體育運動就被作為健身延年、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經常參加運動的人,其死亡率比同齡不參加運動的人低。

做一個國家的總統肯定比誰都擔負的責任重大,因此要承擔如此大的重任,更得有個好身體才能擔當。實際上,不少總統不僅治理國家有方,“管理”起自己的身體時也很有方。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經常參與地滾球、釣魚、打獵、籃球、射擊、跳水、劃皮艇等,特別喜歡網球和長跑。他曾於1979年9月同750名長跑運動員一起,參加戴維營所在地舉辦的10公裏賽跑。

美國前總統裏根——熱愛棒球,擅長遊泳,喜歡美式足球。在大學時擔任遊泳教練和救生員,曾救起77個落水者。他競選州長成功後舉行就職典禮時,為了不誤看棒球賽,竟將就職典禮時間定在午夜12點。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一位滑雪能手,曾獲法國冬季滑雪錦標賽銅牌。他也是個球迷,經常身穿球衣,腳踏球鞋,活躍在綠茵場上。

芬蘭前總統吉科寧——在20世紀20年代初是位傑出的運動員。1924年,他獲全國比賽三項冠軍,其中跳高成績達185米,令人讚歎。

你可能會想,“鍛煉身體好是好,但我天天都那麼忙,怎樣抽出時間來鍛煉呢?”或許你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適合做劇烈運動,但你要記住:鍛煉身體不是說去跑馬拉鬆。適度的鍛煉,慢慢日積月累,就足以使你身體健康了。

生命在於運動,人若不運動就會生百病,敵不過自然界各種疾病的侵害,但運動必須合乎科學,按照科學規律去運動,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一個人如果不按科學規律去運動,盲目地做一些不適合自己身心的運動,那樣不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損害健康。

鍛煉身體的第一步是先了解哪些鍛煉方式適合你。你可以先想想,都有些什麼鍛煉方式,各種鍛煉方式的頻率、強度、時間是多少,然後確定哪種鍛煉方式你會比較感興趣。有些帶治療性質的鍛煉方法還能治療某種身體疾病。消遣性質的鍛煉可以是增氧鍛煉和非增氧性鍛煉,也可以是一些增強技能的鍛煉。

要堅持科學地健身鍛煉。把健身鍛煉融於日常生活中,即使每天抽出15分鍾慢跑或20分鍾步行,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積極的體育鍛煉能造就一個強健的身體,而強健的身體能提供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工作順利自然能夠提升生活質量。上班族經常適量地參加運動,有利於釋放工作壓力,預防職業疾病,提高工作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