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最好的藥物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滋補養生膳,就是根據人體健康狀況,用包括蔬菜、穀物、肉類在內的各種食物補充和調節人體的營養平衡,同時利用其具有的藥效調節人體健康。根據中國傳統醫學觀點,食物的客觀效果與中藥藥物有相似之處,很多古籍文獻也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味、歸經、功能和主治。如《本草綱目》收集了1898種天然藥物,其中食物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且詳細記述了其性質、藥效、適應證、禁忌證、用量和用法。
西方公認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曾說過:“我們應該以食物為藥,你的飲食就是你首選的醫療方式。”這一論斷同中華民族傳統營養學“寓醫於食”的理論不謀而合。兩千多年之後,當今世界營養學界也終於承認其所言不差。在2001年8月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規模最大的營養學術會議——第17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上,經過熱烈的討論,同樣得出了“食物是最好的藥物”的科學結論。
飲食是人類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孔子說:“飲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地需要用後天的食物來加以補充。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飲食結構更合理呢?這就要求我們學會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所謂平衡膳食就是平衡、多樣、適量。為了更好地平衡膳食,調節好個人的飲食結構,就要清楚理解食物的種類。營養學家把常吃的食物分成五大類,隻要每天按類別選購食用,就能基本保證營養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人們必需的食物有以下幾類:
1.穀物糧食
這類食物作為主食,是熱能的主要來源。因不同的穀物所含營養成分不同,所以最好堅持粗糧、細糧搭配。如早上吃豆粥、饅頭,中午要吃米飯,晚餐可吃窩頭加麵湯,不宜長期單調地食用某種細糧,如白米、精麵等。
2.富含動物蛋白的食物
包括肉、禽、蛋、魚等。成人每日應攝入70~100克的蛋白質,占總熱能的10%~15%。膳食中較為理想的蛋白質攝入比例應是動物蛋白占1/3,豆類蛋白質占1/4,其餘部分則從穀物中獲得。
人體對動物蛋白的吸收率一般比較高,如雞蛋卵清蛋白的氨基酸組成與人血清白蛋白十分類似,吸收率很高。應當指出的是,雞蛋和牛奶不能代替肉類的營養作用。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也是維生素B、生物素、尼克酸、泛酸和硫胺素的來源,適量肉食有利於腦的發育。
另據調查,人類最主要的營養不良性疾病——各種不同程度的缺鐵性貧血,大多與未及時補充鐵質有關,而肉類和動物內髒中的血紅素型鐵更易於被機體吸收。但長期過量肉食對大腦健康不利,容易導致早老性癡呆。
那麼,吃多少肉才合適?答案從哪兒來呢——答案來自人類的牙齒與腸道的結構。人類的消化係統特征在各個方麵都與肉食動物截然不同,同人的消化係統最相像的是雜食動物。古生物學家在判斷動物的攝食種類時,一般先分析牙齒的結構:人共有32顆牙齒,其中臼齒20顆,用於磨碎穀物、豆類和其他種子類食物;切齒8顆,用於切咬果蔬;唯獨4顆犬齒是為撕咬肉類食物的。按照人類不同牙齒的比例計算,臼齒:切齒∶犬齒=5∶2∶1。依此推算,人類正常食物結構中植物性與動物性食物的比值應為7∶1。正是這個比例,指明了人類合理的膳食結構,這是數百萬年以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從腸道相對長度看,肉食動物的腸道較短,雜食動物居中,草食動物的腸道最長。這是因為草食動物進食大量的膳食纖維,也說明了人類膳食應該雜食,且應當偏重於植物性食物。因此,合理的飲食中,魚、蝦、肉、禽、蛋類所占的比例應當顯著低於西方膳食結構,即畜、禽、肉類每日攝取50~100克(英國營養學家認為每天85克為宜),且要選擇含脂肪低的瘦肉及雞、鴨等禽類,並鼓勵多食用魚類。
當然,為了提高食物蛋白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率,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1)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種類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樣化,這樣不僅能提高食欲,促進食物在體內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種類齊全,也能充分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
(2)食物的種屬越遠越好。最好包括魚、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還有菌藻類食物,組合搭配、混合食用。將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單純植物性食物之間搭配組合,更有利於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3)最好是幾種食物同時吃。幾種食物同時吃時,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注意千萬不能相克。
3.豆類、乳類及其製品
豆類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質富含賴氨酸,與穀物同食,可優勢互補。豆類素有“植物肉”和“綠色牛奶”之稱。每人每天應補充豆類50克、奶類100~200克,一方麵可增加鈣的攝入;另一方麵還可養護胃腸黏膜。此類食物應占膳食總量的9.5%。
4.蔬菜水果
這是人類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蔬菜、水果的供給量一般每人每天約800克(其中4/5為蔬菜,1/5為水果)。蔬菜中最好要有一種是綠色或有色的葉菜類,同時蔬菜品種應盡量多樣化,若新鮮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不足或在烹調中損失過多,則應適當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或飲料。蔬菜的品種很多,營養成分有很大差異。此外,蔬菜因可食部位不同、顏色深淺以及根、莖、葉部位不同,營養成分及含量也不一樣。所以應經常變換品種或與各種蔬菜搭配,以收到營養素互相補充的效果。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和多種消化酶類,能幫助消化、促進食欲,增加胃腸蠕動,有利於排便,降低膽固醇。每人每日可攝食100~200克鮮果,宜在飯後1小時生食。若無鮮果則可生食蘿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對健康也大有裨益。
5.油脂類
油脂可供給熱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並供給不飽和脂肪酸,它又是增進食物的色、香、味不可缺少的物質。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動物油高,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多,所含的膽固醇也高,長期大量食用可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病,因此應少吃。因海魚中含某些對機體有利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所以是個例外。油脂的攝入可以按每千克體重每日l克計算(包括肉、魚、蛋等動物食品中的油脂,連同植物油脂在內),按油脂占膳食總熱能的最高比例(不超過30%、最好25%)來控製。肥胖的人則另當別論,他們需要嚴格控製脂肪的攝入量。
以上五類食物中任何一種長期缺乏都會影響健康。因此,為了保證膳食平衡,應當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飲食習慣。
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一說,是指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許多食物即藥物,許多藥物即食物。
【身體能量加油站】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度、快節奏的社會裏。為了職稱、事業、學業,很多人的精神都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繁忙緊張地勞碌著。披星戴月是每天的重要內容,櫛風沐雨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有時候,很想暫時放下肩上的重擔,尋找一個僻靜的角落好好地喘一口氣,喝一杯茶,但是想到尚未完成的任務,就沒有了閑情逸致,又匆匆地投身於緊張的工作當中去。或許,我們在內心安慰著自己:“現在還年輕,體力和精力上都能吃得消,等將來老了,想追求也沒有了機會。”在錯誤心態的誤導之下,每天堅持拚搏和奮鬥,追尋著夢想中的快樂和幸福,卻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健康,被生活偷走了紅潤的臉龐,生命過早地失去了彈性,過早地走向了衰老,種種美好的願望和目標最終成為了未酬的壯誌,讓未老先衰的你感慨和後悔。
一台機器轉動的時間太長就會加快磨損的速度,縮短使用壽命;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超負荷地工作時間久了也會出現磨損。受到損壞後的機器需要維修,而體力精力遭受超額的透支之後也需要安靜下來休息一下。但有時候,生命的脆弱甚至不如十台機器。勞累過度,停頓下來,給疲乏的身軀一個整頓的時間,卻發現所做的不是亡羊補牢,而是為時已晚的補救。當生命的創傷無法修複的時候,後悔和淚水都是起不到絲毫作用的。既然如此,那麼,就未雨綢繆,早日給自己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作息製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