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腿疊放
兩條腿的大腿部分疊放在一起。疊放之後位於下方的一條腿垂直於地麵,腳掌著地。位於上方的另一條腿的小腿則向內收,同時腳尖向下。這種坐姿多適用男士在非正式場合采用。
(3)垂腿開膝
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都呈直角,小腿垂直於地麵。雙膝分開,但不能超過肩寬。這種坐姿較為正規,多為男士所使用。
(4)雙腿疊放
將雙腿完全地一上一下交疊在一起,交疊後的兩腿之間沒有任何縫隙,猶如一條直線。雙腿斜放於左或右一側,斜放後的腿部與地麵呈45度角,疊放在上的腳尖垂向地麵。這種坐姿適合於身份地位高的人士,或穿短裙子的女士。
(5)雙腳交叉
雙膝先要並攏,然後雙腳在踝部交叉。交叉後的雙腳可以內收,也可以斜放,但不宜向前方遠遠直伸出去。這種坐姿適用於各種場合,男女都可選用。
(6)雙腿斜放
雙膝先並攏,然後雙腳向左或向右斜放,力求使斜放後的腿部與地麵呈45度角。這種坐姿適用於穿裙子的女士在較低處就座使用。
(7)前伸後屈
大腿並攏之後,向前伸出一條腿,並將另一條腿屈後,兩腳腳掌著地,雙腳前後要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這種坐姿是適用於女性的一種優美的坐姿。
(8)雙腳內收
兩大腿首先並攏,雙膝略打開,兩條小腿分開後向內側屈回。在一般場合采用,男女都比較適合。
走姿:走出你的風度與活力
行走的姿態是人體所呈現出的一種動態,是站姿的延續。它體現的是人類的運動之美和精神風貌。行姿似自由飄動的雲,行姿像緩緩流動的泉,行姿是人類動態美與精神麵貌的體現之一,表達一個人的風度、氣質與活力,增添一個人的魅力。
我國古時就有“行如風”之說,甚至從姿勢和速度上對行走進行分類:足進為“行”,徐行為“步”,疾行為“趨”,疾趨為“走”。不同場合采用不同走相,才符合禮貌的要求。所謂“室中之時,堂上之行,堂下之步,門外之趨,中庭之走,大路之奔”。“趨”是快步行走,是古代對尊、長、貴、賓者表示尊敬的一種走相。
看來走路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般簡單,快、慢、急、緩有一定的講究,而非隨心所欲。那麼走路時的禮儀都有哪些呢?
1標準走姿的基本要求
(1)上身自然挺拔,頭正、挺胸、收腹、立腰,重心稍向前傾。雙目向前平視,微收下頜,麵容平和自然,不左顧右盼,不回頭張望,不盯著行人亂打量。
(2)雙肩平穩、肩峰稍後張,大臂帶動小臂自然前後擺動,兩臂以身體為中心,前後自然擺,肩勿搖晃;前擺時,手不要超過衣扣垂直線,肘關節微屈約30度,掌心向內,勿甩小臂,後擺約15度時勿甩手腕。
(3)注意步位。行走時,假設下方有條直線,男士兩腳跟交替踩在直線上,腳跟先著地,然後迅速過渡到前腳掌,腳尖略向外,距離直線約5厘米。女士則應走一字步走姿,即兩腿交替邁步,兩腳交替踏在直線上(一字步走姿)。
(4)步幅適當。男士步幅(前後腳之間的距離)約25厘米,女性步幅約20厘米。一般來說,前腳的腳跟與後腳尖相距約為一腳長。步幅與服飾也有關,如女士穿裙裝(特別是穿旗袍、西服裙、禮服和穿高跟鞋)時步幅應小些,穿長褲時步幅可大些。
(5)注意步態。步態,即行走的基本態勢。性別不同,行走的態勢應有所區別。男性步伐矯健、穩重、剛毅、灑脫、豪邁,好似雄壯的“進行曲”,氣勢磅礴,具有陽剛之美,步伐頻率每分鍾約100步;女性步伐輕盈、玲瓏、賢淑,具有陰柔秀雅之美,步伐頻率約每分鍾90步。
2行走中的注意事項
(1)不要將腳走成內八字或外八字;
(2)不要駝背彎腰、左右搖晃肩膀;
(3)不要步子太大或太碎,更不能奔來跑去;
(4)不要大甩手,扭腰擺臂,左顧右盼;
(5)不要雙腿過於彎曲,走路不成直線;
(6)不要腳蹭地麵,走路拖拖拉拉;
(7)不要雙手插褲兜,或抱著雙臂;
(8)不要橫衝直撞,行進中一定要目中有人,盡量減少在人群中穿行的機會。更不要悍然搶行,有急事要超過前麵的行人,可以大步超過並轉向被超越者致意道歉;
(9)不要阻擋道路,多人一起行走不要排成橫隊;
(10)不要在走路時製造噪聲,應有意識悄無聲息。
3社交場合中常用的走姿
(1)給客人做向導時,應走在客人的左側前方約一米的位置;本人的行進速度須與客人的相協調,不能走得太快或太慢:行進中一定要處處以對方為中心,經過拐角、樓梯等處,要及時地關照提醒。
(2)上下樓梯時,禮讓客人,上樓時請客人前行,下樓時請客人後行。
(3)進出電梯時,以禮相待,請客人先進先出,服務人員站在門口禮讓對方並順勢做出“請”的動作。
(4)出入房門時,引領客人出入房門要先通報:要以手開關;要反手開關門麵向他人:禮讓客人請對方先進先出;要為客人拉門或推門。
總之,行走的姿勢也是每個人的最基本的行為動作,它的姿勢也是行為禮儀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每個人行走總比站立的時候要多,而且行走一般又是在公共場所進行的,所以,要重視行走姿勢,才能更好地表達一個人的氣質與風度。
蹲姿,讓你優美又優雅
蹲姿和站姿、坐姿、走姿相比,並非常用姿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優美的蹲姿也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掌握一些蹲姿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日常生活中,蹲下撿東西或者係鞋帶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姿態,盡量迅速、美觀、大方。
正確蹲姿的要領是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兩腿靠緊向下蹲,前腳全腳著地,小腿基本垂直於地麵,後腳跟提起,兩個膝蓋並起來,腳掌著地,臀部要向下。注意如果正前方或後麵有人,不可正對或背對其他人,應側身蹲下。這樣的蹲姿是較為典雅優美的下蹲方式。
優雅的蹲姿,一般采取下列兩種方式:
1交叉式蹲姿
下蹲時右腳在前,左腳在後,右小腿垂直於地麵,全腳著地。左腿在後與右腿交叉重疊,左膝由後麵伸向右側,左腳跟抬起腳掌著地。兩腿前後靠緊,合力支撐身體。臀部向下,上身稍前傾。
2高低式蹲姿
下蹲時左腳在前,右腳稍後(不重疊),兩腿靠緊向下蹲。左腳全腳著地,小腿基本垂直於地麵,右腳腳跟提起,腳掌著地,右膝低於左膝,右膝內側靠於左小腿內側,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勢,臀部向下,基本上以右腿支撐身體。
此外,下蹲時不要低頭、彎背和翹臀部。在公共場所下蹲不要雙腿平行叉開,這種蹲姿十分不雅。男士兩腿間可留有適當的縫隙。女性在公共場所拿取低處的物品或拾起落在地上的東西時,要兩腿並緊,不妨使用下蹲和屈膝動作,可以避免彎上身和翹臀部,特別是穿裙子時,如不注意則很不雅觀,即使穿著長褲,兩腿展開地彎腰、撅起臀部的姿態也不美觀。
握手:傳遞手心的溫暖與友好
在人們的日常溝通中,互相致意是必要的。由於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溝通場合、熟識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人們致意的禮節也豐富多樣,如點頭、鞠躬、拱手、擁抱,其中,握手是現在最為普遍的世界性“見麵禮”。
握手作為一種禮節,也有很多學問。首先,握手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如軟弱無力的握手,或者故意握得太緊,則反映握手者缺乏自信心;而自信者的握手則是略帶一點力量的堅定的握手,而不是故意用力擠壓,這表明:我充滿了活力。
一般來說,握手可以傳達三種基本態度:支配性、順從性、平等性。
握手時,如果你的掌心向下,那麼你會傳遞給對方一種支配性的態度,使對方感到:“這個人想支配我,最好謹慎一點。”
如果你掌心朝上同對方握手,就會傳達給對方一種順從性的態度,使對方感到:“我可以支配這個人,他會聽我的話。”
如果兩人都想處於支配地位,那麼,一場象征性的競爭就會開始,其結果是,兩個人手掌都會處於垂直狀態。
在某些情況下,采用手心向下的握手方式,也會給人好感,使人願意與你接近。但無論哪種握手方式,其效果都不是絕對的。隻是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商務活動中,握手都是一項很重要、很普遍、很有講究的禮節。
要想恰當掌握這項禮節,以下幾點我們必須注意:
1握手的時機
握手固然是一件很有禮貌的事情,但也應該掌握時機,不能濫用。
(1)一般來說,當我們遇到朋友、同事或客戶的時候,應該用握手來表達一下關心和問候。
(2)在比較正式的場合與相識之人道別時,或當自己作為主人迎送客人時,起身握手告辭為好。
(3)當需要感謝他人的支持、鼓勵或幫助時,用握手表達感情。
(4)在他人遭遇挫折或不幸,用握手表示慰問、支持;在遇到頒獎、演講、發言時,需要與主持人及嘉賓握手。
(5)還有就是被介紹給不相識者時,要大大方方伸出手來,借這個動作傳達想要結識對方的意願。
2誰先伸手很重要
這是一個必須遵循的禮節:年齡長者、地位高者、女士先伸手。可能你會奇怪,似乎更應該由年齡輕者、地位低者、男士先伸手較妥,以顯示對對方的尊重。恰好相反,你應該尊重對方是否願意與你握手的權利,而不是先伸手強迫對方與你握手,你可以流露出想要握手、想要結識的願望,卻不能莽撞伸手將對方的軍。畢竟有些女士不習慣與男士握手,有些地位高的人不願意隨便與人握手,如果貿然伸手,很可能會給自己製造尷尬——如果對方不回應,這伸出去的手怎麼收回來呀?
如果是剛剛加入一個聚會,那麼要先和主人握手,然後再和賓客握手。當然,作為主人應該先伸手,以顯示對新進客人的歡迎,如果是客人要離去告辭時,則應該客人先伸手與主人道別。如果是參加宴會,那麼應該先和主人握手,然後順時針方向和在座來賓握手。
3清楚伸哪隻手
一般情況我們都應該用右手和別人的右手實施握手禮。除非是老友驚喜重逢或是表達深切的謝意,否則最好不要雙手去握手。
4控製握手的時間
無論見麵使你多麼高興,或是能夠與對方相識感覺多麼榮幸,你最好還是要控製一下握手時間,畢竟長時間的握手,再加上心情激動很容易出汗,如果握手之後馬上擦去手上的汗水,會使對方誤會,但如果不擦,黏濕的手心又會覺得不舒服,所以,握手時間以3~5秒為宜,既可以表達心情又不致使對方不便。
5注意握手的力度
有些女性與人握手,總是輕輕伸出手指,淺淺一握,甚至整個手掌都是直的,這個動作自以為優雅,其實卻是對對方的不尊重。有些男士握手又太用力,看似表達深厚的感情,但很可能已經握疼了對方,而對方又有苦說不出。所以,過重過輕都不好,能夠穩妥地握住對方的手就可以了。
6握手時的姿勢
握手是要傳達給對方一種惺惺相惜或是愉快會麵的感情,如果身體硬邦邦地直立不動,顯得過於傲慢和輕視對方。一個良好得體的握手禮,一定是身體略微前傾,臉上帶著愉快的微笑,說著“很高興見到你”之類的寒暄來握手。在實施這個禮節時,非常忌諱握手的人左顧右盼或者心神不定,這樣很容易讓別人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握手時要脫掉手套,女士除非穿著晚裝,戴著裝飾手套,否則不能隔著手套與人握手。如果你有抽煙的習慣,千萬不要換手持煙而握手,應該把煙放下,再伸手相握。
除了這些技巧,還有一些事情也是應該注意的:
(1)握手時,另外一隻手不要拿著報紙、公文包等東西不放,也不要插在口袋裏,而是自然垂放。
(2)女士可以在社交場合戴著薄紗手套與人握手,男士無論何時都不能在握手時戴著手套。
(3)除非眼部有疾病或者特殊原因,否則不要握手時戴著墨鏡;無論女士還是男士,不要輕易拒絕與他人握手。
(4)與信仰基督教的人不能四人交叉握手,任何類似十字架的形狀,對他們而言都是不吉利的。
(5)握手時要控製好手部動作和時間,不要把對方的手扯過來、推過去或攥著不放。
(6)握手時,不要過分客氣,點頭哈腰或是唯唯諾諾,要大大方方坦誠地做動作。
(7)握手時不要輕淺傲慢地捏住對方的手指尖,誠懇的握手是要穩妥握住對方手指。
(8)盡量不要用很髒的手與他人相握,可以用言語解釋一下“對不起,我的手有點髒,就不和您握手了”,這樣就不會失禮,但要早一點兒說,不能等對方的手伸出良久才說。
(9)不能在與人握手之後,馬上擦拭自己的手。
你的眼睛會說話
眼睛居五官之首,是人體最重要、最精巧、最完善的感覺器官,主視覺功能,是大腦的延伸部分。通常情況下,人類從外界獲得信息約90%來自雙眼。視覺在人類認識客觀世界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故眼睛有“腦之天窗”之稱。
眼睛是重要的視覺器官,但從審美角度分析,眼睛還具有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功能。人們相互間的信息交流,總是以目光交流為起點。目光交流發揮著信息傳遞的重要作用。在我們與別人交往時,為什麼有些人會讓我們感覺舒服愉快,有些人則會給我們局促不安的感覺,甚至還有一些人讓我們覺得他非常不可信賴,這些所有的感覺的產生都是從眼神開始的,一個人目光投向位置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交流結果。這也就是所謂的眉目傳情。
一般而言,通過以下幾個方麵,我們就可以判斷對方目光中的語言。
1注視的角度
(1)仰視表示尊重對方。多用於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之間。
(2)側視指位於對方側麵時,麵向並平視對方,若為斜視對方,則為失禮。
(3)平視常用於在普通場合與身份、地位平等的人進行交往。
2注視的時間
在整個交談過程中,與對方目光接觸應該累計達到全部交談過程的50%~70%,這樣比較自然、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