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禮,是五禮中唯一用來“親萬民”的,亦即是用來溝通人際關係、聯絡相互感情的禮儀,所以它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在古代社會生活中也最為常用。大凡飲食、成年、結婚、賀慶等許多日常生活,都要用到此禮。下麵僅擇其要略加介紹。
一、冠婚之禮
(一)冠禮
冠禮,是給進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它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的成丁禮。在部落時代,男女青年發育成熟後,都要舉行成丁儀式,標明自己從此之後就成為部落社會中的正式成員了,都要擔負起成人所必須擔負的責任,也享有相應的權利。
古代貴族男子二十而冠,即滿了二十歲就要舉行冠禮,其地點在宗廟,以示慎重其事。主持冠禮的人是受冠者的父親或長兄,他們要事先“筮日筮賓”,即以卜筮來確定行冠禮的吉日和負責加冠的來賓。從這些情況都可以看出,古人對冠禮非常重視。為什麼會這樣呢?古人認為,成年之前的人可以不承擔重大的社會責任,而一旦進入成年社會,就既享有成人的權利,也要對社會履行應盡的義務,負有繼承父業、治國安邦的重大職責,所以在其成年時對其進行成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讓他們從成年時就懂得成人社會的遊戲規則,日後才能承擔起使社會穩定發展的任務。根據《禮記》的記載,成人教育的內容主要在於四個方麵:“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通過這些方麵的禮儀教育,使之具有“孝、悌、忠、順”的完美品德。因此,在冠禮舉行的時間、地點和來賓選擇上都十分慎重。
到了舉行冠禮的這一天,主持冠禮者在宗廟阼階(堂前東階)偏北的位置安排受冠之席。之所以選擇阼階,因為阼階是主人接待賓客之位,意味著受冠者從此可以代父接待賓客了。冠者從東房出而就席,由輔助加冠的來賓為其梳頭、挽髻、加簪、著纚(束發用的黑帛),做加冠前的準備。然後,由事先擇定的貴賓莊重地為受冠者加冠。加冠儀式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獨特的寓意。第一加為緇布冠,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傳說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之意;第二加為皮弁冠,這是用白鹿皮製成的帽子,表示從此要服兵役;第三加為爵弁冠,這是用紅中帶黑的細麻布或絲帛做成的前小後大,其形如爵的帽子,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活動。“三加”之儀行於士人的冠禮,如是諸侯的冠禮,則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後還要加玄冕,這是一種外黑裏紅的禮帽,供諸侯祭祀四方百物之用。天子的冠禮為“五加”,即在前麵四加的基礎上,再加袞冕。袞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時所用。袞冕與玄冕形製、顏色相差不大,其頂上都有一塊前圓後方的冕板,隻是在冕冠前後垂掛的玉串,當時稱為旒,其數量不同,玄冕前後各三旒,袞冕前後十二旒。
加冠完畢,參與冠禮的人要向加冠者敬酒祝賀。然後加冠者從西階下,去拜見母親。再回到西階以東,為其加冠的貴賓給他授字。字是表字,是根據名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命字之時,賓、主、冠者都站在堂下階前,由賓致辭:“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儀禮·士冠禮》)命字之後,名隻用於自稱,除君王、父祖外,其餘人等都不能直呼其名,因其已經成人,已具有為人父的資格,故都要改稱其字,以示敬重。
命字之後,主人向賓客敬酒,贈送禮物,表示感謝。加冠者則換上黑色的禮帽禮服,帶上禮品,拜見兄弟姐妹,還要出外拜見君、卿、大夫等。這一係列的拜訪,實則是向社會宣告:某人已是成人,已具有成家立業、治國安邦的資格了。
上述冠禮的禮儀程序,是周代的規定。以後曆代都沿襲這一模式,隻是其程序逐步趨向簡化而已。漢代皇帝的冠禮稱為“加元服”,一般於正月甲子或丙子吉日舉行。皇帝加冠共為四加:緇布冠(東漢改為進賢冠)、爵弁、武弁、通天冠。士庶冠禮趨於簡化,隻行一加之禮。魏晉時皇帝冠禮用一加,皇太子再加,王公、世子三加。舉行冠禮時,開始使用音樂伴奏。後齊皇帝行冠禮,又增加了祭圜丘、方澤、宗廟之製。這些新的內容也為後世沿用。唐代皇帝冠禮加一冕,皇太子、親王等加緇布冠、遠遊冠、袞冕,為三加。明代皇帝仍沿一加之製,皇太子則三加,其冠為翼善冠、皮弁、冕旒。庶人冠禮,沿用宋代司馬光在《書儀》中記載的冠儀: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清代滿人入主,其俗與中原不同,故也沒有冠禮。
(二)笄禮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笄禮是女子的成年禮,舉行過笄禮的女子,意味著從此之後就可以談婚論嫁了。
笄,就是簪的意思。笄禮的形式,主要是結發加簪並取字,其禮儀程序大體取則於冠禮。主持笄禮的是女性家長,為女子結發加簪的也是女性貴賓。結發,就是改變幼年時代的發式,將頭發梳成發髻,盤在頭頂,然後用纚把發髻包住,再用笄插定發髻。笄後還要為之取字,表示其業已成人,可以嫁為人婦,養兒育女了。
笄禮後代仍然沿用。《宋史》中曾詳細記載了宋代公主的笄禮。笄禮用三加之儀,始為公主加冠笄,再加冠朵,三加九翬四鳳冠。加笄之時,皇帝親臨。待取字之後,公主拜見父皇,敬聆訓誡:“事親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順,恭儉謙儀。不溢不驕,毋詖毋欺。古訓是式,爾其守之。”最後,笄者還要拜見皇後、妃嬪等,並接受她們的祝賀。
明代以後,笄禮廢而不用,但民間依然保留了笄禮的一些遺風,如女子出嫁,要改變婚前發式,將頭發挽束成髻,以示與未婚女子的區別。
(三)婚禮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把夫婦看成為“人倫之始”。《周易·序卦傳》中說:“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措)。”大千世界、萬象人生皆以夫婦之禮為其始點,故而對婚姻之事的重視自然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由於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中國古代的婚姻形式有多種多樣,諸如媵妾製、劫奪婚、轉房婚、入贅婚、交換婚、典妻婚、指腹婚、冥婚等,但處於主導地位的是媒聘婚,即經過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在這種婚姻中,媒妁居於關鍵地位。所謂媒,就是謀合二姓;所謂妁,就是斟酌二姓。媒妁的作用就是審度、謀合聯婚二姓的門第、財富是否相當,是否門當戶對。所以古人為婚,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者缺一不可。若無媒妁從中撮合,其婚姻就是不合法的,稱之為“私奔”。私奔是一種淫亂行為,向來為古人看成為是家門不幸、家族之恥,也會受到社會的一致聲討。所以古人的婚姻對媒妁的依賴是很嚴重的,守禮法的人們決不敢無媒而嫁。如魯宣公的弟弟叔肸未經媒聘便娶了妻子,結果其妻的地位不僅得不到家族的承認,而且將之辱為小妾,甚至在叔肸死後,其妻還被逐出家門,被逼著嫁給了其他人。
古人對婚姻的高度重視,使得古代婚禮的禮儀十分隆重而繁瑣。周代的婚禮,根據禮經的規定,分為六大程序:
(1)納采。即男方請媒人到女家提親,並以雁作為禮物,贈送女家。
(2)問名。在女家同意後,男方再遣媒人執雁到女家,詢問女子之名及其排行,出生時辰等,女家要設宴款待。問名的目的是通過占卜的方式,來測定男女是否相配,聯姻是吉是凶。
(3)納吉。若占卜獲得吉兆,男方派人帶著雁到女家報喜,正式確定婚約,亦即是訂婚。
(4)納征。訂婚之後,男方要給女方送上聘禮,包括玄纁束帛(黑三紅二的五匹帛)和儷皮(成對的鹿皮),以此象征陽奇陰偶、配偶成雙的意思。
(5)請期。男方用占卜確定下成婚的吉日後,請媒人帶著大雁到女家通告,征求女方同意。
(6)親迎。婚期當日,新郎乘車,於昏夜出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妝扮好的新娘立於房中,新娘的父親則於門外迎接新郎入室。新郎以雁為禮,送呈女家,行禮之後退出女家,新娘隨行。新郎親自駕車,請新娘上車,然後新郎將車交於駕車人,自己先行乘車趕回家中,在家門外迎候新娘。新娘駕到,新郎將其迎入家中。家中已擺好宴席,新郎新娘行“同牢”、“合巹”等禮。同牢,就是新郎新娘共吃祭祀後的同一肉食,象征夫婦自此以後尊卑相同。合巹,即新郎新娘手持用同一隻匏瓜分成的兩個瓢,一人一隻,用來盛酒漱口。匏瓜味苦,以苦酒漱口,就是要夫婦從此後同甘共苦,相親相愛。合巹後要將瓜瓢還原為一,象征著夫婦倆從此合二為一,相伴到老。宴後,脫去禮服,新郎新娘進入新房,新郎要為新娘解纓。纓是一種絲繩,女子訂婚後即束於發上,以示她已有了婚約。解纓後撤去燭火,婚禮告成。第二天早晨,新婦謁見舅姑,即公婆,以棗栗獻於舅,以幹肉獻於姑,並請舅姑進食,表示新婦從此成為家庭中的正式一員。
我們注意到,在這六禮中,除納征外,其餘五項皆少不了以雁為禮。這並非古人草率為之,而是大有深意的。首先,雁是候鳥,隨季節變換而南來北往,故男婚女嫁也應適時;其次,大雁南飛北翔,追逐陽光,故又稱為隨陽鳥。古人又認為男為陽,女屬陰,婦從夫,亦即陰隨陽,以雁為禮,就有了男女之間陰陽和順的意思;第三,大雁擇定伴侶後,終其一生不會改變。故以雁為禮又象征著忠貞的愛情;最後,雁飛行有序,婚姻也要有序,兄、姐不婚,弟、妹則不應搶先婚嫁。但雁並非易得之物,故後代也加變通,多以鵝、雞或鴨來代替。
周代婚禮是此後曆代婚禮的基礎,雖然隨著時代的不同,各代都有所精簡變通,但其主要禮節卻一直沿用。唐宋時期是古代婚禮有較大變化的時期,其變化一是刪減合並了一些禮儀,如宋代規定,將問名並於納采、請期並於納征,隻保留了納采、納吉、納征、親迎四個程序。二是對某些舊禮進行了變通,並增加了不少新內容,從而使整個婚禮顯得更為熱鬧。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商品價值觀念深深地滲入了婚禮之中。在議婚時,出現了相媳婦和通資財的做法。相媳婦就是相親,由男方家長約定一個日期,帶子弟與女家會於酒樓等地,如果男方中意,就在女子發髻上插上金釵,稱為“插釵”,如不中意,則送上彩緞兩匹,表示婚事不諧,稱為“壓驚”。通資財,是在通婚書上除寫明男女名字、生辰外,還要寫明家中財產狀況,嫁娶論財表現得十分明顯。在親迎之前,男方要送些冠帔、花粉之類“催妝”,女家要用帳幔、被褥之類裝點新房,稱為“鋪房”。
迎親時,新郎領著花車或花轎來到女家,花轎迎親由此開始。新娘上車或轎後,還有討吉利錢要喜酒吃的習俗。來到男家門前,新娘下來,有“撒穀豆”以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室後又有“拜堂”的活動。新婚夫婦手牽“同心結”,宋代稱為“牽巾”,即用紅綠彩緞綰成象征恩愛的同心結,男女各牽一頭,相牽而行,象征新人同心協力,永不分離。新人牽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後進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後新人坐床,行“撒帳”、“合髻”之儀。始於唐代的合髻,替代了以前的解纓。合髻,就是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綹頭發,綰成同心結的式樣,以作為婚姻的信物。唐代女子晁采的《子夜歌》中,就描寫了這一婚儀:“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合髻之後,行同牢、合巹之禮。合巹,到宋代時為傳飲交杯酒取代。交杯酒,用兩隻酒杯,杯足或盞底用紅綠絲線連接,並綰為同心結式樣,由一對新人交互傳杯共飲。喝完之後,將酒杯擲於地上,若呈一仰一合狀,就是大吉,因為它象征著天覆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和順,婚姻就會美滿。但這種做法偶然性太大,後來人們就幹脆將酒杯一仰一合安放於床下,取其大吉大利之意。此後,還有除花、卻扇等儀式,直到滅燭為止。在新人入洞房直到滅燭這一段時間裏,新人特別是新娘的日子是不好過的,前來賀喜的賓客不分老幼,都可以盡情地惡作劇,想盡方法刁難新人,甚至還可以毆打新娘,稱為“弄婦”,這就是後世“鬧房”之俗的前身。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拜過公婆,婚禮才告結束,而新郎新娘亦就從此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共同生活。
二、饗燕之禮
周代,以酒食飲宴群臣,也要遵守一定的禮製儀規,這主要表現為饗燕之禮。饗與燕是兩種不同的禮節。其宴客對象、禮遇等級及其所要達到的目的等,都有較為明顯的區別。
饗禮,主要用於天子宴請諸侯,或諸侯之間相互宴請,大多是在太廟舉行。在賓客來到時,主人要出門迎接,並要讓賓客先進大門。此時,鍾磬齊鳴,歡迎客人的光臨。賓主一路行來,至堂前台階,主人邀客人先登,客人三讓而後升;進入屋門,主人再拱手施禮,請賓客先進。進屋之後,鍾磬停奏。賓主落座,主客之間相互敬酒,音樂又起,直至酒飲完為止。送客時,以《雍》為歌,賓主雙方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