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饗禮中,招待客人的酒肉等食品亦有一定的禮規。酒有一定數量的限製,防止酒醉亂性,賓主失歡。《詩經·豳風·七月》中說:“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意思就是:用兩壺酒和羔羊款待客人,賓主登上堂屋,舉起像犀牛狀的一種酒器,祝願萬壽無疆。這首詩清楚地說明了饗禮中對飲酒數量的限製。肉食用太牢犧牲,主要是用牛牲,而且也不把牛切成小塊,賓主分食,而是“半解其體”,即是先將牛牲分作兩半,留下中間的脊背,再將兩半各分作三部分,擺放在俎上,安置在客人案前。饗禮中的酒和肉很多時候是裝樣子的,賓主並不實際食用,大家站立著,按尊卑次序,進獻幾遍,就結束了。
饗禮舉行的地點及其進獻儀式,決定了饗禮的場麵是很嚴肅拘謹的。雖然其規模宏大,但其主要目的並不在於吃喝,而是在於聯絡天子諸侯相互之間的感情,在於相互之間的禮儀往來。它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周代以禮治國,以禮安邦的傳統思想。
燕與饗不一樣,燕即宴也,它是古代君臣宴飲之禮。舉行燕禮的地點在寢宮,賓主烹狗而食,酒菜上都沒有限製,可以開懷暢飲,一醉方休。《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描述了一場貴族宴會的情景:宴會剛開始時,賓主互謙互讓,儀表端莊,觥籌交錯,氣氛熱烈;酒過三巡,賓主半醉,忘形失態,嬉皮笑臉;宴會要結束的時候,喝醉的客人大叫大鬧,唱歌跳舞,摔杯砸碟,把一場好好的宴會弄得亂七八糟。
雖然燕禮重點在於吃喝,但也並非無禮可言。首先要按賓客的尊卑,確定座次。古代以西北之位為最尊,主賓坐之,西南之位次之,介賓坐之,然後依次是北、南之位,東則是主人之位。主人敬酒也是先敬主賓,次介賓,再次群賓,次序是不可以弄亂的。飯菜的擺放次序亦按尊卑方位排列成一個方形:帶骨的肉(稱為殽)在左,無骨的肉塊(稱為胾)在右,殽的左邊是飯,胾的右邊是羹,酒和飲料放在羹的右邊,醬醋調料放在最裏邊,肉絲、烤肉、蒸蔥等放在最外邊。開宴之前,要先把手洗幹淨,不得在席上搓手去汙。若主人親自上菜,賓客要拜而後食,非主人親自上菜,方可不拜而食。若客人地位低於主人,要起身謙讓,端飯到堂下去吃,主人要加以攔阻,然後賓主重新落座。吃飯時不可大口喝湯,嘴中不能發出咀嚼聲響,不要把吃過的菜放回盤裏,不要把骨頭扔給狗吃,不要撥弄牙齒等。若有這些行為,就是失禮,就是對主人的不敬。
饗與燕都是飲食之禮,後代逐步將之不加區分,經常合為饗宴之禮。但在曆代皇帝舉行的筵宴上,還保存了一點古禮遺風。漢魏時以元旦朝會為大宴,晉代加冬至小會,唐代加皇帝誕辰朝賀之會,明代加大祀天地後次日宴會並為大宴。大宴氣氛嚴肅,不許喧鬧,似周代之饗。另外的節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端午、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舉行宴會,犒勞群臣。此類宴會稱為“節宴”,宋代稱為“曲宴”。一般在園林樓閣設宴,氣氛較為輕鬆活潑,猶似周代之燕。
無論大宴還是節宴,後代也都襲用了周人音樂伴奏的做法,大多有歌舞助興。如鴻門宴上,項莊請以劍舞,以助酒興;又如唐明皇宮中,詩仙李白作詩為歌辭,貴妃玉環以霓裳羽衣舞技驚四座,梨園子弟吹拉彈唱以捧場助歡,樂得李隆基如墜縹緲仙境,不知身在何處。
三、鄉飲酒與養老禮
(一)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是周代在鄉裏舉行宴飲時的禮儀,它負有許多職能:其一,宣布政令。每年年初,諸侯國中的鄉大夫都要到諸侯那裏聽取政令,回來之後,即在鄉飲酒時進行傳達,以使百姓周知;其二,選拔賢能。《周禮》中說,每過三年,鄉裏要進行一次人口調查,選拔賢能之士;其三,敬老尊長。在舉行鄉飲酒禮的時候,當眾宣揚養老之道,並且,六十以上的老人坐於席,五十以下的人則侍立一旁,以示尊卑之道。六十歲老人的案上,擺放三隻食器,時稱為豆,七十歲者設四豆,八十歲者設五豆,九十歲者設六豆,以明養老之禮;其四,在舉行“鄉射”之禮時也要行鄉飲酒禮,以甄拔才藝;其五,卿大夫在款待國中賢者時也行此禮,以明尊賢之意。
鄉飲酒禮一般在學校中舉行,主持行禮的人在校門外迎接來賓,三揖為禮後請賓客入內,賓客由西階上,主人由東階上。進入室門之前,賓主雙方還要再三謙讓,以示禮敬。入室之後,按長幼尊卑排定的座次坐、站停當,鄉飲酒禮就開始了。在敬酒獻食的過程中,要飲一種稱為“元酒”的酒。元酒,是一種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粗糙原始的酒,它警示人們不可忘記先人創業之艱辛。又以烹煮好的狗肉祭祀東方,因為東方是陽氣所生之處,以此祈求鄉裏永遠繁盛興旺,並祝福在座的老人健康長壽。
從鄉飲酒禮的內容和儀式上看,鄉飲酒禮可以說是一種敬賢尊老之禮,故而在具有尊老重賢傳統的中國社會中流傳長遠。
從漢代開始,曆代都把鄉飲酒禮當成一種推行教化和薦舉賢能的重要手段承行不輟,舉行的地點依然放在中央地方各級學校之中。隋唐開科取士後,鄉飲酒禮的薦賢作用表現得更為突出。《新唐書·選舉誌》載:考生科考結束,各級長官要舉辦鄉飲酒禮進行招待:“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講管弦,牲用少牢,歌用《鹿鳴》之詩。”宋代更明確規定:鄉飲酒禮在貢士之月舉行。明清時代,又強化了鄉飲酒禮中的教化職能。朱元璋下令:每年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於各級學校舉行鄉飲酒禮,民間則於春秋社祭時行此禮。在禮儀程序中加添了“讀律令”的儀節,宣言國家的政策法令。在鄉裏民間的鄉飲酒禮中,還把所有人等分成善惡三等:第一等是年高有德及無公私過犯者,第二等是遲誤戶役差稅者及曾被公杖私笞者,第三等是一應犯有私杖及國家徙流重罪者。三等人分別就席,其子弟坐次亦隨其父兄,不得混雜,如有違規雜坐者,可告官流放。清代沿用明製。明清時期的鄉飲酒禮,強化了封建的善惡觀念,成為封建政府控製人民、加強統治的一大重要手段。
(二)養老之禮
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即莫不如此。據《禮記·王製》記載,早在虞舜時期,就有了養老的製度。到周代,我國的養老製度即已趨於大備。
養老的對象,主要有國老和庶老兩大類。國老是指本族本姓的長輩,庶老則泛指老年人。《禮記·王製》中說:虞舜時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飲宴用燕禮;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飲宴用饗禮;商代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飲宴用食禮,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飲宴兼用諸禮。以上庠、序等都是學校之名。從虞舜到周代,各代都有按期於學校宴享老年賢人的製度。
什麼年齡的人才可稱為老呢?古人以五十歲為老。《禮記·王製》中說:五十歲的人有資格拄著拐杖在家中行走,六十歲可以拄杖在鄉裏行走,七十歲可以拄杖行於城邑、國都,八十歲則可以拄杖出入朝廷了,九十歲的老人天子也不能使喚,有事要親自登門求教。另外,老人中的德高望重者,又被尊稱為三老、五更。
宴享老人的養老禮有嚴格之規。虞舜用燕禮,夏後用饗禮,其形式已見上述。商人用食禮,以魚、肉等多種佳肴款待老人,雖也擺設有酒,但並不飲用,而是以吃飯為主。周人則諸禮兼用。其儀程是這樣的:先於東廂祭奠已故的老人,再安排好三老、五更及眾老人的座位,按一定的禮節,擺放上老人們喜歡吃的美味佳肴。老人進食時,還要奏起音樂,曼聲歌吟,以助食興。結束後,還要贈以幹肉,吟唱《清廟》,表示尊重孝敬之意。
周代還有許多尊老養老的措施,除上麵提及的鄉飲酒禮外,周代還規定:派專人負責養老事宜,五十歲的老人供給細糧,六十歲的老人有常備的肉食,七十歲的老人每餐都肉食有餘,八十歲的老人頓頓備有珍饈美味,九十歲的老人隨其出行所及處處都備有飲食,供其不時之需。老人如果生病,有專職人員定期加以慰問,九十歲者每天一問,八十歲者兩天一問,七十歲者三天一問。在兵徭雜役上,老人也享有優待,五十歲者不服力役,六十歲者不任軍事,七十歲者不需迎送賓客,八十歲者可以不與祭祀,九十歲者免除全家徭役。在法律上也對老人加以優容:七十歲者不得為奴,八十、九十者雖然有罪,亦不加刑。
周代這些養老優老的規定,對後代影響甚大。漢文帝時曾頒布養老令,規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由國家每月供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鬥,九十以上每年加賜帛一匹,絮三斤。全社會所有人等,都要嚴格執行養老優老之令,有欺辱老人者,不分官民皆“棄市”。金代又開“獨子留養”之製,獨子犯法,但家中父母無人侍奉,則免予處罰,責其在家奉養。明清時期也有許多優養老人的措施,如給賜百歲老人“升平人瑞”、百歲節婦“貞壽之門”匾,並賜銀建牌坊。
在古代的養老優老中,最讓人嘖嘖稱歎的是東漢明帝的養老之舉。永平二年(59),明帝劉莊為在天下弘揚尊老孝親之風,乃率朝廷官員於太學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養老之禮。行禮前一天,明帝於講堂齋戒,淨身淨心。行禮當日,明帝坐於禮殿東廂,派出使者,用適於老人坐乘的輕便小車——安車去接三老、五更光臨受養。三老是曾任三公之職的老臣李躬,五更是曾任九卿的帝師桓榮。二人身穿領袖皆緣飾黑邊的衣服,外罩苧麻大袍,頭戴進賢冠,三老還扶著王杖,緩緩而來。明帝忙立起身來,走到門屏之間迎接。雙方互拜後,三老、五更從尊崇的西階進屋,明帝從東階上。三老坐西麵東,五更坐北麵南,三公為三老捧杖,九卿等官員為三老、五更安置好鞋履。明帝親自為三老供食,將肉割好,奉上肉醬並遞上漱口用的酒,三公則為五更奉進。兩老進食時,邊上還有專人為之祝頌,祝其不鯁不噎。這一隆重的養老之禮舉辦之後,天下靡然向風,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四、射禮
(一)射禮
射禮是古代社會貴族男子舉行射箭活動時的禮儀。射在古人的生活中,並非簡單的一種習武活動,而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與大自然的殘酷鬥爭中,正是由於弓箭的發明,方使人類最終確立了對於動物的優勢,並使得人類的生活資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弓箭既保護了人們的生存,又提供了人類生命賴以延續的食品,所以古代社會對射箭活動是高度重視的。
古代社會的貴族男性,把射箭作為必須掌握的人生技能之一,被列為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的一種。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奴隸時代的貴族男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職能是,祭祀與戎事,貴族男子生下來就是戰士,就負有從軍征戰的職責,因此提高戰鬥技能便是他們的天職。把射箭作為一項經常性的練武活動,並規定了一係列的製度,就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這種曆史狀況以及其重武、尚武的社會習俗。另外,射箭活動中又被奴隸主統治者有意識地組合進了一些進行禮儀教育的內容,使貴族男子通過對這一活動的練習,也能掌握上層社會中的一係列禮儀規範,以調適他們相互間的關係,這對於穩定奴隸製的等級統治是大有好處的。所以,奴隸社會中對於射箭的廣泛重視,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在禮經中,射禮被分成四種:一是大射,這是天子或諸侯在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者而舉行的射禮,它一般在建在郊野的射宮或澤宮中進行。參射的臣下如能射中箭靶,才有資格參加祭祀,否則便取消與祭的資格。二是賓射,這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賓射的目的,主要是密切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相互之間的關係,故《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說:“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三是燕射,這是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一般在內廷進行,它是貴族男子於閑暇之時以宴飲、射箭為樂的一種活動。四是鄉射,這是鄉大夫等地方長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一般在學校中進行,而且常與鄉飲酒禮同時舉行。
射禮之前,一般都有宴飲。宴飲按燕禮進行。在迎賓、獻賓、互相酬酢及樂歌娛賓後,進行射禮。射禮所用的靶子稱“侯”或“射侯”,是用皮革或布製作的。天子之侯用白熊皮,諸侯之皮用紅麋皮,大夫、士則用布侯。侯上還按等級繪有不同的動物圖案。計算射擊成績的有“中”和算籌,中是盛放算籌的器具,也刻成各種獸形。射者的等級不同,其“中”也不一樣,人麵獸身形的“中”稱為“皮樹中”,形如獨角獸的“中”稱為“閭中”,形如虎的稱“虎中”,形如犀牛的稱“兕中”,形如鹿的稱“鹿中”。主持射禮的人稱“司射”,由他根據射者等級尊卑而安排射擊次序,並監督各種禮儀的執行情況,有違禮犯規者則用“撲”進行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