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後,射禮逐步廢弛,曆代行廢不定。漢代,僅東漢明帝時舉行過大射之禮。唐代則依禮經製定了射禮,規定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兩次於射宮行射禮。北宋沿用唐製,但南渡後射禮又廢。遼、金亦有射禮,其法多沿用本族之俗,與古射禮不同。遼代在祭天求雨的瑟瑟儀中,有射柳之製。祭奠之後,先由皇帝彎弓射柳,群臣依官位高低依序射之,並以各人冠服為射柳輸贏之質。金代在拜天禮中也有射柳儀。拜天之後,在毬場上插兩行柳,參射之人以尊卑為序,將束發之帕係於柳枝上,登馬以射之。射斷柳枝並馳馬以手接住斷柳者成績最佳,射斷但未能接住斷柳者其次,射中但柳枝未斷以及未能射中者皆為負。施射之時,金鼓齊鳴,場麵非常熱鬧。明太祖朱元璋以弓馬得天下,故而很重視射禮。他不但刪定了射禮儀規,還親自舉行了大射之禮,並且還下令武夫文士皆須習射。清代於大閱及秋獮時舉行射禮,康熙身親力行。1673年,康熙於南苑閱兵時親自上陣,挽弓而射,五矢皆中,馳馬而射,一發又中,全場歡聲雷動,傳為佳話。但好景不長,隨著清朝統治的腐敗,八旗子弟的墮落,射禮又逐步廢弛了。
(二)投壺之禮
投壺之禮可以說是射禮的變種。它最遲出現於春秋時期,戰國秦漢時很是盛行,直到唐代仍很受人們的歡迎,宋代此禮才趨衰微。行投壺禮的目的,與射禮有相同之處,主要是用來以娛嘉賓,以習禮儀。
投壺之壺,廣口大腹,頸部細長。壺腹中裝滿小豆,以增加投中的難度,若投矢時用力過猛,富有彈性的小豆就會將矢彈射出去。投壺之矢用既重又直的棘木、木等製成,一頭平齊,一頭削尖。矢按其長短分成三種:五扶矢、七扶矢、九扶矢。一扶約為四指寬,相當於漢製四寸。各矢用於不同的投壺場所。室內投壺,因空間狹小,距離較短,故用五扶矢;堂上投壺,空間較大,距離稍遠,用七扶矢;庭中投壺,空間寬敞,距離最遠,用九扶矢。
投壺是一種競技遊戲,故設有“司射”來主持並加以裁定。司射手中捧“中”,用以盛算,以之計算勝負。算的多少,以參加者數目而定,一人四矢,一矢一算,故人數愈多,其算也就越多。司射還要確定好壺的位置,稱為“度壺”。壺設於座席南麵,距離座席為二矢半的距離。故而所用矢的長度不同,其距離也就不同。
投壺開始前一般都有宴飲之禮。宴飲結束後,主人拿著矢,司射捧著“中”,來到賓客麵前,請求以投壺之戲娛賓,並盛情相邀道:“某有枉(彎曲)矢,哨(口歪)壺,請以樂賓。”賓客要行推讓,說道:“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禮記·投壺》)如此反複三次,客人才敢受矢,地位尊貴的賓客,可將自己的四矢放在席上,地位比主人低的來賓,則要將四矢恭敬地抱在懷中,以示對主人的尊重。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司射宣布投壺的規則,主要有:須將矢首投入壺中才算投中;投矢者須按地位尊卑依次投射;獲勝者可罰負者飲酒等。然後司射宣布奏“狸首”之樂。演奏第一遍時讓投壺者準備,第二遍結束鼓聲響起時,投壺正式開始,參與此戲者依序輪流投射一矢;接著演奏第三遍“狸首”,樂止擊鼓,投矢再次開始。如此連奏五遍樂曲,四矢也剛好投完。
投壺投者每中一矢,司射便在其邊上放上一算,稱為“釋算”,若投者違序搶投,即使投中也不釋算,稱為“不算”。投壺以三局定勝負,投完四矢為一局,司射要為勝者數算,稱為“立一馬”。三局皆勝則“立三馬”。勝二局者立二馬,並將對方贏的一馬歸入名下,湊成三馬之數,也算得勝,勝者便有權罰負者飲酒。
投壺之戲,既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等級觀念,使人受到了禮儀的教育,又能助酒興,表達主人的盛情,活躍賓主之間的氣氛,融洽賓主之間的關係,故而深受人們的歡迎。
五、賀慶之禮
(一)即位改元之禮
中國古代國家是一姓統治天下的“家天下”國家,新君繼統或異姓代立,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而且是頭等重要的大喜事,曆朝曆代都規定了相應的禮儀以誌慶賀。
周代,舊君死,新君立,新君須告於舊君殯宮,而後即位。這種禮製見載於《尚書》之《顧命》、《康誥》篇,這也是古文獻中關於帝王即位禮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亡了項羽,統一天下,群臣擁劉邦為帝。劉邦再三推讓不得,遂於氾水之陽築即位壇,登上了皇帝寶座。但其時即位禮儀如何,史書未載,難考其詳。漢家的另一位皇帝漢文帝由藩王入繼大統,其即位儀製在《史記·孝文本紀》中有所登錄。漢文帝即位時下大赦天下之詔,普賜民爵一級,酒十石,並特許民間歡飲五日。同時,還舉行了告廟之儀,在即位當天,漢文帝即入謁高廟,告知劉邦的在天之靈自己繼位之事,並祈求列祖列宗的護佑。
與即位同等重要的還有“紀元”。紀元,就是紀一君之終始,它代表著一個時代。每一新君即位,就是舊君時代的結束,故而都要改元,表示所謂肇興代終之義。我國曆史上可靠的最早紀元是西周的共和元年,時當公元前841年。漢武帝時又創立年號之製,把自己當政的時間段冠以特定的名稱,這一辦法後來也被沿用下來。
到東漢光武帝開國即位時,經漢室諸君的苦心經營,在即位、改元製度上已獲取了一些經驗,並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光武帝乃總其成,確立了一套比較標準的製度。光武帝即位時,建立壇場,以燔燎之儀告天,並禋於水、火、雷、風、山、澤六宗,望於群神,祝辭而祭,使普天群神皆知。又建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此後,燔燎告天之儀就成為開國之君即位典禮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禮儀。
改元之製在漢代也已有了一定之規。若是新君繼位,一般須在即位後的第二年才可改元,第一年仍須沿用先帝年號,否則便是違禮乖典,要受到人們的非議。同一帝執政期間,也可改易年號,但一般應有下列情況才可改易,如天下有祥瑞或災異,國家發生重大事件或為了某種目的等。在明清之前,一帝而擁有多個年號的情況十分常見,如漢武帝、唐高宗,都擁有十個以上的年號。
漢魏直至隋唐,“禪讓”之風盛行,手握兵權的權臣通過各種威逼利誘的方法,逼迫舊主下台,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從而篡奪政權。為把自己的篡位粉飾得一派“順乎天,應乎人”的模樣,他們乃在禪讓方式上大做文章,從曹丕開始,就已有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先讓舊帝寫禪讓書,表明自己一姓已失天命,願讓位於賢的願望,而受禪之人也要上表辭謝,說自己無德無才,不敢膺此大任。如此“誠懇”的推讓,要反複三次。群臣也在邊上四處奔忙,一麵要向權臣上表勸進,一麵要舊君避位讓賢。這樣折騰一段時間後,權臣方才表示怕遭天譴而不敢不應天命。於是築受禪台,由舊君宣布禪讓之旨,由新君表示承天之命,並與民更始之意,再以燔燎告天,易姓革命就此成功。新君即位之後,還要告謁祖廟,並大赦改元。
這種異姓禪讓,表麵上表現得一副溫情脈脈的樣子,但骨子裏卻充滿了暴力與血腥。與這種禪讓不同的是一姓內部父子之間的禪讓,史稱“內禪”。這種內禪的方式,唐高祖唐太宗之間用過,唐睿宗唐玄宗之間用過,宋徽宗宋欽宗之間用過,就連清乾隆帝與嘉慶帝之間也用過。而其內禪儀製表現得較為完備的卻數宋高宗禪位於宋孝宗的那一次。
1162年六月,宋高宗行內禪之禮。先於紫宸殿排列儀仗,文武百官肅立殿陛,高宗升上禦座,百官上殿陛辭,說些敬仰、依戀之類的言語,高宗則勉勵他們要盡力輔佐新君,談話中君臣相對流涕。告別儀式過後,君臣俱退,高宗進入內宮。文武百僚再行整班,聽宣禪位之旨,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其後群臣複移班殿下,等候迎接新君。在禁衛儀仗的簇擁護衛下,新君出而升殿,內侍上前扶其登禦榻,新君故意不肯坐下。內侍傳太上皇旨,令新君就禦座,新君方才坐下,但又故意不坐南向之位。文武君臣上殿祝賀新君登基,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宰臣上前,請皇帝坐正,新君要再三推辭,最後才麵南而坐,這樣新君就算正式即位,為天下之主了。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亦行即位大禮。在南京的鍾山南麓修築了大壇,朱元璋登壇祭祀天地,祝告上帝,表示自己已承天之運。壇下丞相率文武百官拜賀舞蹈,三呼萬歲。告天之後,又到太廟祭告四世先祖,並告祀社稷。然後回到宮中,朱元璋頭戴袞冕,駕禦奉天殿,伴以大樂鼓吹,並鳴鞭。百官上表祝賀後,群臣四拜三舞蹈,拱手加額,三呼萬歲。大樂又起,群臣出笏俯伏,並再行四拜大禮。賀禮結束,皇帝冊拜皇帝和皇太子,同時將即位之事詔告天下,建元“洪武”。
也是從明太祖開始,建元之製改為一帝一號,其年號終其世不得改易。舊君卒,即位新君於當年內仍沿用舊號,第二年再行改元。此製一立,曆經明清兩代,皆承而不廢。
(二)朝賀之禮
中國古代,在遇到特別重大的節日時,又有舉朝同賀共歡之製,由此又製定了一套朝賀之禮。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定一年之首為冬十月,並定有朝賀之製,但其朝賀內容今已無考。漢承秦製,亦於十月歲首行朝賀之禮,這一套朝賀禮儀是當時大儒叔孫通在劉邦時製訂的,其詳情已見上述。另外,諸侯王、群臣等還要以禮物向皇帝賀新年。諸侯王與列侯的賀禮是玉璧,二千石以下官以羔為賀,千石以下分別以雁或雉為賀。進獻賀禮的同時,還要向皇帝稱頌萬歲。
唐代以元旦、冬至為兩大朝賀節日,合稱“正至”。北宋則以元旦、五月朔、冬至三節行朝賀之禮。唐代元旦朝會,規模宏大而隆重,由皇太子向皇帝獻壽,中書令奏地方諸州同賀之表,黃門侍郎稟天下祥瑞,戶部尚書上報諸州貢獻之物,禮部尚書上奏諸藩國貢獻之物,然後百官上殿,高呼萬歲。朝會時還有盛大的樂舞表演,要上演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號稱“三大舞”,以歌頌帝王的文治武功,表現天下歌舞升平的景象。朝賀結束,皇帝照例要大宴群臣,與下同樂。
清代以元旦、冬至及皇帝誕辰日為“三大節”,行朝賀之禮。皇帝禦太和殿,王公百官立班之後,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禮畢,皇帝賜坐賜茶,元旦朝賀還設宴相待,以使君臣同歡。
(三)慶賀帝王誕辰之禮
祝壽之風,在我國起源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多種寫法的壽字,說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祝壽的活動。這在《詩經》中也有反映,如《大雅·江漢》一詩中就有“虎拜稽首,天子萬年”的祝壽之辭。
帝王舉行紀念自己生日的活動,由隋文帝開其端。602年,文帝下詔說:六月十三日是朕的生日,海內斷屠,以紀念父母對朕的生育之恩。但這也僅是偶一為之,還沒有固定的慶賀典禮。
在自己的生辰之日,舉行大型的慶賀典禮,始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八月,唐玄宗為慶祝自己的生日,乃置酒張樂,招待群臣。宴會之後,宰相源乾曜、張說率群臣上表慶賀,說:“聖人出則日月記其初,王澤深則風俗傳其後”,並提議“誕聖之辰,焉可不以為佳節乎!”(《冊府元龜·帝王部》)建議以玄宗的生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唐玄宗敬納嘉議。從此之後,每到玄宗千秋節,全國臣民休假三日,舉國同歡,玄宗也親臨花萼樓受賀,與民同樂。
從唐玄宗開始,唐代諸帝為自己的生日取嘉名並舉辦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已成常例。幾乎每個唐帝都有自己生日的專用名稱,如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武宗生日叫“慶陽節”,宣宗生日叫“壽昌節”等。但是,晚唐諸帝生日的慶祝活動,多是邀集沙門祈福而已,還未用上朝賀之儀。
宋金之後,帝王的誕辰慶賀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其禮製儀式也搬用了元旦朝賀之儀。明清時期,帝王的生辰嘉名不再每帝一名,而統一稱為“萬壽節”。更有甚者,清代還堂而皇之地把萬壽節與元旦、冬至並列,並為國家三大節之一,從而使自己個人的生日也成為天下萬民都必須普天同慶的重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