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讀《天工開物》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3 / 3)

第六,《天工開物》是一部古典科學著作,今天為要讀懂它,需要注意掌握其中技術術語的含義。有些術語至今仍然使用,而且含義沒變,這是易於理解的,如大麻、水稻、蔗糖、冶鑄、硝石、瑪瑙、煤炭、窯變,等等。但另一些術語或者今天已不再使用,或者含義有了變化,而且不易理解,需要查閱有關參考書或《天工開物》注釋本才能掌握其含義。例如,書中所說的“三合土”指由沙、糯米糊及楊桃藤汁調製的粘結材料,與現今的三合土根本不同。“自來風”或“自風”指碎煤麵或末煤,“混江龍”是一種水雷,“四火銅”是經四次熔煉提製的較純的銅,“勞鐵”即廢鐵。“紙藥水汁”即植物粘液,是抄紙時所用的紙漿懸浮劑,“倭鉛”或水錫實際上是金屬鋅,“楮樹”即構樹,“菽”指豆類作物,“小彗”指掃帚,“治絲”指繅絲,“上山”指上簇,等等。還有許多化合物要弄清其學名及化學成分,才能看懂書的原文。例如,“鵬砂”即硼砂,“胡粉”或鉛粉即堿式碳酸鉛,“黃丹”或鉛丹為四氧化三鉛,“石亭脂”即硫,青礬或皂礬即七水硫酸亞鐵,白礬即硫酸鉀鋁。“爐甘石”指菱鋅礦,主要成分是碳酸鋅,等等。有些難懂的術語,在《天工開物》中給出解釋。如“野雞篷”即船上的舵樓,“草鞋底”指船尾底下兩側斜插的木頭。

第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國家,除占人數最多的漢族外,在中原地區尤其在東、西、南、北各邊遠地區還有各少數民族,這些兄弟民族和漢族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但《天工開物》的作者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在對少數民族的稱呼上沿用了古代的提法,而這些提法今天看來是不妥的。讀此書時必須注意到這一點。例如,《佳兵》章中將東北地區的滿族稱為“北虜”、“胡虜”或“東北夷”,這也是造成此書在清代乾隆年間沒有被收入《四庫全書》中的一個原因。在康熙年間《古今圖書集成》收入此書時一度將“北虜”改為“北邊”。又《珠玉》章敘述於闐時不尊重當地兄弟民族的習俗,不適當地稱為“纏頭回子”或“夷人”。《五金》章稱金產於“嶺南夷獠洞穴中”,這些用詞都是不當的。《天工開物》既然產生於封建社會,也難免在個別地方打上時代的烙印。如《五金》有稱“人有十等,自王公至於輿台,缺一焉,而人紀不立矣”。以此比附金屬也有貴賤之分。《乃服》章雲:“蓋人物相麗(人與衣互相襯托),貴賤有章(區別),天實為之矣。”這都具有濃厚的封建等級思想的色彩。讀者需要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批判地看待這些提法。

最後,為了對《天工開物》內容作出科學分析和準確理解,還要注意到此書中所用的度量衡單位都是明代製度,與現在大不相同,需要參考《中國度量衡史》將其一一換算成現在通用的米製,才能作出正確計算。在談到農作物的播種、收獲期時,該書常用二十四節氣,也應換成公曆月日。古時還用十二時辰(每時辰為二小時)計時,也要折合成現在的小時。隻有作出這些換算,才能用現在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書中所述技術過程中量的關係,並由此作出判斷。古時沒有溫度計,對反應溫度的描述是定性的,但可通過現代知識加深理解。如書中講爐甘石(碳酸鋅)“煙洪飛損”,則這時溫度一定在300℃以上,因碳酸鋅從300℃開始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