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卷之四(2)(3 / 3)

烹茶秀實漉酒淵明

五代陶穀,字秀實,幼有俊才,仕周為翰林學士。嚐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命掬雪水烹團茶,謂曰:“黨家有此風味乎?”妓曰:“彼粗人安得有此,但知銷金帳內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陶有慚色。黨太尉名進。

陶淵明,性恬淡,嗜酒,公田半令種秫。客造輒設酒,若先醉,便語客曰:“我醉欲眠,君且去。”嚐曰:“吾夏日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會鄰家招飲,酒有滓,即脫巾漉之,漉畢,還著之。廬山僧惠遠愛其清逸,招之入社,淵明曰:“許飲即往。”惠遠佯許之,既至無酒,攢眉而歸。

善釀白墮縱飲公榮

晉劉白墮,河東人,善釀酒,六月以罌貯酒曝於日中一旬,味不變,醉則經月不醒。朝貴相餉,每逾數千裏,以其遠至,號曰鶴觴。青州刺史毛鴻賓賚酒一罌,路逢盜,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公拔刀,惟畏白墮春醪。”此見《洛陽伽藍記》。

晉劉公榮飲酒不論,人或譏之,答曰:“勝公榮者,不可不與飲;小如公榮者,亦不可不與飲;是公榮輩者,又不可不與飲。”一日,阮籍與王戎飲,時公榮在坐,無預焉,而言語談笑則三人無異。或問之,阮曰:“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不如公榮者,不得不與飲;惟公榮可不與飲。”

儀狄造酒德裕調羹

昔帝女令儀狄作酒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絕旨酒。又周有杜康亦善造酒,以酉日死,故今造酒會客忌酉日。濟南舜祠東廡下有杜康泉,康嚐汲此釀酒。杜字子寧。

唐李德裕,字文饒,在中書不飲京城水,悉用惠山泉,時謂之水遞。有僧進曰:“水遞有損盛德。京師昊天觀後一泉,與惠山相通。”因取稱量,與惠山等,乃罷水遞。德裕每食一羹,其費約須三萬,雜珠寶貝玉雄黃朱砂煎汁為之,三煎即去其渣。

印屏王氏前席賈生

唐明皇所幸美人王氏,數夢人召飲,言於上。上曰:“此必術士所為,若再往,以物識之。”其夕,夢中又往,因就硯中濡手印於屏風。既寐,即告上,下令索之,果於東明觀中得手紋,而道士遁。數,朔入聲。

漢賈誼,年少多才。河南守吳公薦之文帝,召為博士。歲中,超遷至大中大夫。絳灌等毀之,出為長沙王太傅。帝忽思之,召見宣室,因問鬼神事。至夜半,帝不覺前席,尋歎曰:“吾久不見賈生,自謂過之,今殊不及也。”乃拜為梁太傅,上《治安策》。吳姓,公名。

九青經傳禦史偈贈提刑

《三字經》初疑宋元人作,及得裏中熊氏所藏大板《三字經》,明蜀人梁應井為之圖,聊城傅光宅侍禦為之序,較坊本多“胡元盛,滅遼金,承宋統,十四君。大明興,逐元帝,統華夷,傳萬世”八句。又十七史為十九史,乃知出於明人,究未知誰氏也。明神宗居東宮時曾讀此書。《三字經》相傳宋儒王伯厚作,至後遞增之。

宋舒州白雲端禪師因郭功甫提刑到山示眾雲:“夜來枕上作得個偈謝功甫大儒,說與大眾,請已後分明舉似諸方。此偈非惟謝功甫大儒,直要與天下有鼻孔衲倍脫卻著肉汗衫。”乃雲:“上大人,邱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功甫名祥正,當塗人。白雲山海會寺,在今太湖縣。

士安正字次仲談經

唐劉晏,字士安,曹州人。玄宗封泰山,晏八歲獻頌,帝奇其幼,命張說試之。說曰:“國瑞也。”賜遊宮,貴妃坐之膝上,親為總髻。宮人遺花授果,即授太子正字。上問曰:“卿作正字,正得幾字?”對曰:“天下字皆正,惟有朋字未正。”代宗朝拜相,領江淮常平使,理財有績。後為楊炎所誣,死之日,家惟雜書兩乘,米麥數斛,天下以為冤。

漢戴憑,字次仲,平輿人,習京氏《易》,舉明經,徵拜侍中。建武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更相難詰,義有弗通,輒奪席以益通者。憑遂至,坐五十餘席,故京師語曰:“說經不窮戴侍中。”京氏,京房也。

鹹遵祖臘寬識天星

漢陳鹹,字子康,父萬年為郎,抗直數言事。元帝時,官至尚書。王莽專政,誅何武、鮑宣,鹹喟然歎曰:“吾可以逝矣。”即乞骸骨去。閉門不出,猶用漢家祖臘。或問之,答曰:“我祖宗豈知王氏臘乎!”漢人蠟祭曰臘。蠟,歲終祭名。曆家以運墓為臘。漢火運,墓於戌,故以大寒後戌日為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