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中國東北生活的達斡爾人也愛以動物頭皮做皮帽,隻不過不限於麅子頭皮,也用狐狸山瑤族獨特的頭飾皮和狼皮。同居於中國東北,世代生活在額爾古納河以南茂密的森林、草原及河穀地區的鄂溫克族人也戴獸頭帽,他們除了選用麅子頭外,還用犴頭和鹿頭,風格粗獷而又逼真自然。以真獸頭做獸頭帽可說是東北遊牧民族的一個服飾特色,這與他們從事與狩獵相近的經濟活動是分不開的。
帽子,因為在整體服飾形象中居於最高位,因而格外受到重視,往往集中體現著服飾文化。有的記載著民族的起源,有的顯示著人們的聰穎,有的關注當地的氣候,也有的標誌著著裝者的社會地位或經濟條件。總起來看,人們都在帽子上發揮著藝術的天賦,無論體現什麼,都忘不了表現美。
裕固族的白氈帽像一個倒置的喇叭,“喇叭口”向外延伸,形成圓形帽簷,上麵有兩圈黑色絲絛,“喇叭嘴”向上豎立起來形成帽頂,頂上裝飾著各種花紋,最具特色的是綴著紅纓穗。據說這種帽子是為了紀念裕固族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她為了族人的幸福,與魔鬼搏鬥至流盡最後一滴血,紅纓穗代表著她流的鮮血。
聚居在雲南紅河等地的彝族姑娘,都有一頂心愛的雞冠帽。這裏也有一段故事。傳說一對戀人為了尋求幸福和光明,為了解救鄉親於黑暗當中,他們高舉火把去與魔鬼搏鬥。可是不幸落入魔掌。後來,姑娘機智地逃出,在老人指點下,讓公雞高叫,將太陽喚出,驅除了魔鬼。姑娘救活男友,眾鄉親也見到了光明,擺脫了黑暗。人們認為公雞能給人間帶來吉祥、光明、平安和幸福,也為了永世不忘公雞的救命之恩,便做成雞冠帽戴在姑娘的頭上。除彝族外,雲南的哈尼族、白族少女也喜歡戴雞冠帽。其形態、風格大同小異。
柯爾克孜族的帽子也有著一段傳奇。古時候,有一個勇敢賢明的大王,發現在戰鬥中因為本族人衣帽不一致,部隊雜亂無章,而且也不易辨認。於是,他召集各部,下令用40天時間,給戰士們設計好一種統一的帽子,這種帽子,既要像一顆光芒四射的星星,又要像一朵色彩斑斕的花朵,既要像一座白雪皚皚的冰峰,又要像一座綠草如茵的山坡,既能躲避雨雪,又能防止風沙襲擊。39天過去了,始終沒有設計出令大王和民眾都滿意的帽子。到了第40天,一位謀臣的聰明美麗的女兒設計出了一種帶裝飾性的白氈帽,大王非常滿意,下令所有軍民戴用,從此傳留至今。這種帽子用羊毛氈製成,平頂或尖頂四棱的卷簷形,帽簷左右兩邊各開一個口,使帽簷形成前後兩半,同時上卷,可以遮雪避雨;如將前簷垂下,可以遮蔽陽光;兩簷同時垂下,可以防止風沙。柯爾克孜人將這種帽奉為聖帽,平日不戴時,要把它掛在高處或不易被人碰到的地方。不能隨便拋扔,更不能用腳踩踏,也不能用它開玩笑,認為這些都是不吉利的。
古代的蒙古貴族婦女戴一種高而大的帽冠,後來這帽冠已不限於貴族婦女,民間每逢喜慶節日或大典時,普通婦女也戴。這種冠是以樺樹皮圍合,30~50厘米高,頂端呈四邊形,外用彩綢包裹,綴以珠片、琥珀和孔雀翎或山雞羽毛等。冠上其它裝飾都可以隨意加減,惟獨飛禽羽毛不可少。除此之外,姑娘們還講究紮裹圍巾,一般用一米多長的布或綢緞在頭上纏繞。由於地區和年齡的關係,纏繞方式有些差異。
信仰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的民族,都格外重視帽子,甚至說每天都離不開帽子,因為根據教義,不戴帽子走在外頭是對天的褻瀆,出現在長輩麵前是對長輩的不敬。其中回族以白布無簷小圓帽為主,與黑布帽一起,作為“禮拜帽”,即做禮拜時戴的帽子。由於回族信仰宗教時有教派的關係,因此帽子造型有五角、六角、八角的區別,甚至還有硬盔帽。女人的蓋頭、圍巾的顏色也因教派、地區和年齡的關係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見,服飾關聯著文化,尤其是首服,往往直接與宗教信仰有關。
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男女老幼基本上沒有不戴帽的,遠比回族普遍。維吾爾族的小帽子非常漂亮,不僅織花精致,造型多樣,同時還有許多戴帽的講究,如要根據地區、性別、年齡和場合,戴不同種類的花帽。可以這樣說,維吾爾族的花帽和他們的歌舞一樣著名,既是族人的日用品,又是傳統的工藝品。花帽的樣式多,上麵的圖案也很美,有的深地白花,素靜雅致,有的繁縟富麗,花卉中穿插著小鳥,密至幾乎不留空隙,還有的沿圈有數朵小花,更講究的是用金銀線聯綴珠穗成花卉圖案。
披肩與裹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