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是指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它一般用整張黑羊皮製做,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呢子邊。兩肩處用絲線繡成兩個圓盤,代表日月。下麵橫著一排七個小圓盤,代表星星。整個披肩用寬寬的白布帶子十字交叉於胸前固定。
除了納西族婦女,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各式的披肩。在雲南西部的彝族地區,婦女們喜歡戴一種別具一格的服飾品——“裹褙”,功能與“披星戴月”相似:在背著大竹簍重物爬山時,可以避免堅硬而沉重的背簍把腰硌傷;即便不背重物時,裹褙也可以保溫護腰;外出勞動休息時,還可以當座墊用。彝族的裹褙不同於納西族羊披肩的地方,在於尺寸較小,一般直徑約25厘米,厚約1厘米,而且不是用整張羊皮製作的,而是一塊圓形的羊毛氈。裹褙上釘有兩條長近2米的繡花係帶,係帶從胸前交叉,將“裹褙”搭在背後,遮住腰部和臀部。從風格和做法上看,裹褙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不包布麵,隻是在白色羊毛氈麵上繡有兩個形似銅鼓暈紋的圖案,以及兩個橫置的長方形圖案。圖案通常為黑色,中間裝點少許紅、黃等色,風格古樸粗獷。另一種以黑布包麵,上麵繡以各種精致美觀的圖案。裹褙披掛在身上,可以同色彩絢麗的服飾相映生輝,從而構成了滇西彝族女裝的一大特色。
關於裹褙上的裝飾,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正逢兵荒馬亂,幾個被官兵追趕的彝族姑娘躲進了大理東邊的青華洞,正當姑娘們慌恐不安時,洞裏出現了幾隻蜘蛛,在洞口結滿了網。當追兵趕到搜查時,見洞口有滿滿的蜘蛛網,斷定洞裏沒人,便急匆匆地到別處去了。姑娘們脫險之後,為了感謝蜘蛛的救命之恩,便把蜘蛛繡在氈子上,這就是那兩個圓形帶著一圈尖角紋的圖案。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兩個圓形圖案是兩隻睜著的大眼睛,身披裹褙,等於在身後增加兩隻睜著的眼睛,可以令妖魔望而生畏,不敢接近。
居住在西藏門隅地區和墨脫縣的門巴族婦女,有在袍後披一塊完整小牛皮或山羊皮的習俗。少女們一般披羊尾和四條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後則披牛犢皮或山羊皮。即使在婚禮上,盛裝的新娘也要披一張好羊皮。相傳唐朝的文成公主(?—680)入藏時,曾為辟邪披了一塊獸皮,她途經門隅時,將這張皮賜給了門巴婦女。這顯然是一個關於民族友好與交流的傳說。披在背上的小羊皮和小牛皮,主要有兩個用處,其一,門隅地區氣候寒冷潮濕,披塊皮子可以保暖、防潮和遮擋風雨;再者,居住地區山坡陡峭,路途狹窄,搬運重物時宜背不宜挑,羊皮有與納西族的披星戴月、彝族的裹褙相同的功能。
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男女都穿用“察爾瓦”。察爾瓦很大,相當於一件寬大的披風,以麻輔以羊毛織成,它的用途很廣泛,有“晝為衣、雨為蓑、夜為被”的說法。老年人一般穿黑、藍色察爾瓦,年輕人則愛用紅、黃、綠、橙、粉等對比強烈且豔麗的顏色。由於它上端係在肩上頸間,前麵敞開,下端有穗,因而使男性穿上後顯得威武雄壯,再配上頭裹的“英雄結”,獨具一種慓悍豪邁之氣;女子穿上色彩豔麗的察爾瓦,配以頭頂的花頭帕,以及交叉盤壓的兩個小辮,端莊質樸中平添了幾分俏麗。
羌族人的羊皮坎肩前襟敞開不係鈕襻,雖然不屬披肩類,基本上也是披掛式的。羌族人的羊皮坎肩是民族標誌性的服飾,無論男女老少,即使是剛學走路的嬰兒,也穿著一件“出鋒”的皮坎肩。皮坎肩不掛麵,外麵是光皮板,邊緣以線縫出圖案,或是就用線縫出排列整齊的大針碼。“出鋒”即是說裏麵皮毛長長地露在邊緣外,包括肩頭、前襟和下擺。羌人自稱其為“皮褂褂”。穿著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這是為了讓雨水順著皮毛往下淌,這同彝族的“察爾瓦”一樣,也能起到蓑衣的作用。羌族人還有一種用棕黑色羊毛織造的毪子褂,長約15米,質地粗厚。它與皮坎肩一樣,既能防寒,也能遮雨,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當座墊或是當被蓋的。在背負重物時,可以借助它保護肩背。
披起來最顯飄逸、慓惕的,是獨龍族的條紋麻布毯。本族人稱其為“約多”,外族人習慣稱其為“獨龍毯”。由於獨龍人男女老少都披這種麻毯,所以成為最有特色的服飾。獨龍毯的披法,乍看起來差不多,都是斜披在一肩,露出另一肩,以露左肩為多。但若細分起來,也有講究。男子是以麻毯斜披背後,由左腋至右肩,披向胸前拴結。女子披兩塊方毯,自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抄向右者,腰際以繩緊係貼身,遮其前後,自右抄向左者,則披上脫下更加自如。
由於獨龍毯的條紋有寬有窄,搭配協調,且色彩古樸,因此鄰近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購來穿用。不過,別人穿起獨龍毯來,似乎總缺少獨龍人特有的原始神韻。獨龍人男女都散發,前額垂著齊眉發,後麵的頭發直披在肩,左右蓋住耳尖,兩耳垂著大而圓的耳環,或是以竹子穿在耳孔中。過去的獨龍女子多紋麵,並且還要用鍋底灰拌成黑色汁液,浸在紋刻著圖案的臉上。
披在肩上的服飾,大多是從生產勞動或生活用途出發逐漸演變成的裝飾品,而且至今仍保留著裝飾和實用的雙重功能,較之裝束整齊的衣著,它往往顯得更隨意,更原始,充溢著自然賦予人類的純樸與英武。這大概就是現代服飾失掉的山林之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