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服飾剪影
古老的青藏高原是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少數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和寬闊的雅魯藏布江,造就了這些民族豪放粗獷的性格,也形成了青藏高原迥異於其他地域的民族服飾文化。
很難以一兩種款式來概括藏族的服式和佩飾。恰恰相反,藏區服裝飾品的款式、種類數不勝數,千姿百態。
最能表現藏族服裝特色的款式是藏袍。這種袍服男女老少都穿,長身,皮筒包麵鑲邊,既無口袋,也無紐扣。平日裏男袍多為素色,鑲以寬大黑邊,節日盛裝則要穿有彩色鑲邊的;女袍邊飾更為豔麗。最有代表性的鑲邊所采用的質料是一種毛織物,色彩和圖案很講究,特別是牧民的藏袍鑲邊,常用藍、綠、紫、青、橙、黃、米等色豎條紋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黃、紅、綠、紫色條紋,而且常常大膽使用紅配綠、白配黑、紅配藍、黃配紫等互補色,有時候還要在強烈的對比中夾以金銀線,那種明快、和諧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青海藏區和甘肅的甘南及天祝、四川阿壩等地,男子喜歡用金錢豹皮作裝飾,據說這與吐蕃王朝時期的軍旅生活有關,當時曾以虎豹皮獎勵戰場上的勇士和有功者,而以狐尾羞辱那些戰場上的懦夫和逃兵。由於高原氣候的特點是早晚涼、中午熱,因此無論男女,每逢中午天氣熱時,常愛將右袖褪下來,掖在腰帶上,這樣可以方便散熱,調節體溫。過去男人袍服裏就裸露著上身,黝黑遒勁的臂膀顯露出高原人特有的質樸雄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受到現代城市服飾的影響,在對外交往和盛大節日時,藏族的男人已習慣在袍服裏穿上白襯衫,女人們則在藏袍中穿著各式碎花的布褂,穿著後斜露一個肩與臂,這種典型的藏服已為人們所熟悉。
除了藏袍外,在拉薩地區、日喀則地區和廣大的康巴地區,還有一種典型的服飾品“邦單”。這是一種係在腰間,從腰前垂至裙下擺的長圍裙,它豎分三塊又縫製在一起,每塊均有著色彩豔麗的橫條紋。這種圍裙也是毛織物為料,橫紋線有寬有窄,由大紅、翠綠、天藍、檸檬黃,紫、白等色條有規律地拚和而成,隱隱泛著光澤,看上去有一種七色陽光的效果。
藏族人的發式,或散發披肩,或梳辮,農區人多梳兩辮,牧區人一般梳多辮。一般來說,很多地方的藏女是長發披肩,再配上曬得紅紅的臉膛,濃眉大眼,高高的鼻梁,高原女子的風采格外搶眼。男子如今多為短發,過去也梳辮,並將辮發盤在頭上,或是飾以象牙或牛骨製的圈套,拖於腦後。發式所透出來的原始野氣,是青藏高原所獨有的。
藏族整體服飾形象中少不了飾物,一個人身上的飾物多得甚至讓人眼花繚亂。從頭飾到耳飾、胸飾、腰飾、戒指,飾物的質料非常豐富,有金、銀、珍珠、瑪瑙、玉、鬆石、絲、翡翠、珊瑚、蜜臘、琥珀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巴珠,這是一種三角形或弓形的頭飾,過去貴族用珍珠或寶石,普通人用珊瑚。姑娘第一次戴巴珠,要舉行很嚴肅的禮儀,因為這意味著成年,從此就可以談婚論嫁了。藏族人胸前的珠子、銀鏈、銀牌等,很多與佛教有關,珠飾即是佛珠,另外還有人人都佩戴的盛放護身佛像或菩薩像的護身銀佛盒。藏人腰間佩有成串的金屬刀、火鐮盒以及諸多銀佩飾,其中腰刀和腰鉤是藏族男女的獨特佩飾。藏刀的曆史非常悠久,長的超過1米,短的有40~70厘米,還有一種40厘米以下的小刀。藏刀的用途很多,長刀可以防身自衛,短刀可以宰殺牛羊、剝皮、割肉、切菜,小刀則用作餐具。藏刀不僅鋒利無比,工藝也十分精湛,裝飾考究,刀把用牛角、獸骨或硬木包裹,再纏以銀絲或銅絲,並箍上銅皮或鐵皮,有的還鑲上銀飾;刀鞘的用料和製作也十分精細,多包上黃銅或白銀,並鑲刻龍、鳳、虎、獅、花卉等吉祥圖案,有的還包上鯊魚皮,鑲嵌綠鬆石、珊瑚、瑪瑙等名貴寶石,更普遍的是在刀柄處嵌一段犛牛角。
女性腰間除了也佩腰刀外,在日喀則地區還講究佩帶腰鉤。腰鉤一般用白銀打製,也有的用青銅,形狀扁長而兩頭呈如意形,也有菱形且菱形四角又呈如意形的。不管什麼形狀,腰鉤的下麵都有一個圈,既是裝飾,又可以掛東西。腰鉤的圖案,既有藏傳佛教的題材,如寶瓶、法輪、鹿等,也有風鳥、獅子、龍等漢族傳統題材。在各種圖案中,有一種來自於藏族民間故事的圖案“和睦四兄弟”。故事講的是遠古時候,氣候惡劣,大象、獅子、小兔和小鳥無法得到果實填飽肚子,後來他們團結起來,齊心協力,都獲取了果實。這種收獲不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和睦相處、共同生存的道理,通過動物形象以及共同摘取果實的場景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