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4)(1 / 3)

同在青藏高原的門巴族和珞巴族,雖說各自有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服飾,但畢竟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與藏族相距較近,因此在文化方麵有不少接近藏族的地方。除穿著類似的長袍外,門巴族男人也是戴皮帽、係腰帶,女人也是散發、梳辮、戴佛珠、佩腰鉤,他們的靴子與藏靴大同小異。但細分起來,門巴和珞巴服飾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如門巴族無論男女都穿赭色長袍,男人戴褐色圓頂、橘黃色邊、前麵留有缺口的小帽,喜歡戴大耳環,足蹬紅、黑兩色的牛皮軟底靴。婦女則在袍外係一條白色的圓筒圍裙,另外披一塊牛皮或羊皮。熊皮帽是珞巴族男子的特色首服,多數是用熊皮壓製成帶簷的圓盔,簷上套一個帶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展,帽後垂向頸部綴一塊梯形的帶眼窩的熊頭皮,據說可防箭射或刀砍。藤圈、圓盔也要在帽簷之下套一個帶毛的熊皮圈,這種帽盔戴在珞巴人頭上,遠遠看去,像是披散著濃濃的黑發,越發多了野性美。

珞巴族男女都講究佩飾,如果稱一稱,一個人全身的飾物有時竟重達數十斤。男子要係腰帶,帶上鑲圓形凸狀銀飾、貝殼和成串珍珠,帶下分兩側墜幾串銀珠,耳墜也是垂珠,頸間還有多圈各種質料組成的項鏈垂在胸前,戴手鐲、佩長刀、攜弓箭,並隨身帶有煙鬥、煙盒等物品。女子的飾品更是多得驚人,頸上掛的鬆石項鏈達十幾串或數十串,腰間綴滿海貝串、銅鈴、銀幣、鐵鏈、銅片以及火鐮、小刀等。這些飾品的料質高低和數量多少,直接反映著家庭的經濟狀況。

佩飾何其多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璀璨瑰麗,僅就與各式服裝搭配的飾物而言,原料之廣泛,工藝之精湛,造型之多樣,紋飾之細膩,內涵之包羅萬象,堪稱一座豐富的服飾寶庫。

各民族的飾物盡管質料不同,造型、紋飾各異,但大多數飾物佩戴在身上的部位是一致的,如頭花、項鏈、耳環、手鐲、指環等。此外,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為文化象征符號的飾物及其佩戴方式,有時候,它比衣服更具象征性,或說包含著更多的民族文化內容。這些飾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述說著民族的曆史,記錄著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土族在服飾上所表現出的對色彩的摯愛,以及使用色彩時的大膽與狂熱,令人歎服而迷醉。杏黃、薑黃、翠綠、深綠、天藍、普藍、大紅、粉紅、藍、白……真正是五顏六色。土族婦女注重頭飾,當地人稱“扭達”。過去,扭達的樣子因地而異,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逐漸簡化成一種樣式,隻是已婚和未婚之間有差異。姑娘一般梳三根發辮,已婚婦女梳雙辮;辮子的末梢相聯,並且以珊瑚、鬆石、海螺片等加以綴飾。土族婦女的雙耳佩戴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並刻有花紋的金、銀、銅製耳環,下垂五色珠,並在珠子上結穗;其中最講究的是銀耳墜——用數串五色瓷珠把耳環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看上去像數條項鏈。土族婦女的頸部佩戴鑲有二十多枚海螺圓片的項圈,腰間懸掛花紋錢袋、荷包、小銅鈴、彩絲穗等飾物。

裕固族婦女到了成年,開始佩戴“頭麵”,表示到了可參與社交並準備婚嫁的年紀。“頭麵”在喜慶盛裝中不可缺少,是裕固族最具代表性的飾物。具體戴法是,先將頭發梳成左、右、後三條辮子,用三條鑲有銀牌、珊瑚、瑪瑙、彩珠、貝殼等飾物的“頭麵”,分別係在垂於胸前和背後的三條辮子上。“頭麵”重量一般在35公斤左右,分為三段,用金屬環連接,上齊耳環,下以身高定長短。少女們的頭飾也很有特點:在一條長紅布帶的上邊綴各色珊瑚珠,下沿用紅、黃,白、綠、藍五色的珊瑚珠及玉石穿成許多條穗,像珠簾一樣齊眉垂在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