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4)(2 / 3)

哈薩克族女子也在額前垂掛珠簾,不過不是單獨的頭飾,而是穿在帽子上。這種帽子是新娘的標誌。未婚姑娘有一種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絨布縫製的硬殼圓鬥形小帽,帽頂用金絲線繡花,並插上貓頭鷹羽毛。哈薩克族人認定貓頭鷹羽毛象征著勇敢與堅定,所以特別喜歡把它作為裝飾。還有一種用綢緞、棉布和水獺皮或羊羔皮做成的圓帽,帽頂繡花,鑲嵌有珠子、瑪瑙和金銀做的插孔,孔中也插一根貓頭鷹羽毛。

傈傈族女性的飾物由於生活的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如雲南怒江地區的傈傈族已婚婦女,耳朵上戴長至肩部的大銅環或銀環,頭上戴由珊瑚和硨磲片穿成的“俄勒”,脖子上戴彩珠、瑪瑙穿起的飾物,一直垂到胸前。麗江地區的傈傈族婦女,則講究頭戴綴滿珠飾的布套頭,頸部垂珠鏈。德宏地區的傈僳族姑娘要戴紅、白、黃布的手帕,上麵綴滿珠飾,下麵有銀鈴、銀泡和珠墜懸垂,墜頭還係有彩色的絨球和線穗;胸前掛著銀項圈和串珠連成的銀鎖;項間還掛有上數條或十數條項鏈。

“俄勒”是傈傈族服飾的典型飾品,這裏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姑娘與年輕英俊的小夥子相愛,小夥子整天在深山野林中打獵,由於沒有衣服穿,身上被樹枝掛得傷痕累累。姑娘看後非常難過,就翻山越嶺找到野麻,剝取麻皮上的纖維,撚成線,熬了好多夜,終於織成布並做成衣衫,送給了小夥子。小夥子為了使姑娘更美麗,便用珊瑚珠等編成“俄勒”送給了姑娘。從此,“俄勒”成為姑娘們的頭飾,也從此成了傈傈族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信物。

景頗族女性的銀飾特別顯眼,如果有景頗族青年婦女從遠處走來,首先吸引我們的就是那掛滿前胸的閃亮的銀飾。因為她們愛穿黑色圓領短上衣,銀飾顯得格外耀眼。除了胸飾以外,還要再掛幾串銀項鏈和銀項圈,走起路來,不僅銀光閃爍,同時鏗鏘作響。再配上景頗女性常穿的大紅色筒裙和大紅色頭箍,黑、白、紅三色輝映,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

怒族女性也佩戴胸飾,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銀幣,穿成紅、綠、白相間的珠串,正掛或斜掛在前胸;她們戴紅色珠串組合成的頭飾,或以紅藤纏繞在頭部;喜歡以竹管穿耳或以銅質大耳環為飾。雖然這些飾物的質料與其他民族有相似之處,但製作和穿著後所呈現出來的裝飾風格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說起佩飾來,恐怕飾物最多的要數苗族女性,而且幾乎全是銀質飾品。苗族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可謂首屈一指。凡婦女盛裝,必佩銀飾,其數目數不勝數,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銀梳、銀簪、銀扇、銀項圈、銀耳環、銀披肩、銀胸鎖、銀腰鏈、銀鈴、銀手鐲和銀戒指等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可重達二三十斤。苗家人認為,佩戴銀飾不僅表示富有,也不隻是出於審美需要,更重要的是有祈福、驅邪的目的。

苗族的銀製品工藝曆史久遠,而且水平相當高,銀飾造型及紋飾也非常豐富。如銀手釧、銀項圈等,有空心、實心、刨花和六方形、圓柱形等諸多樣式。苗家銀飾中,要數牛角形頭飾最為引人注目,作為民族服飾品來說也最具代表性。銀牛角頭飾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地區,婦女盛裝時要在高高的發髻上直插一架銀質牛角。銀牛角用薄厚不一的白銀片打製而成,兩角高高聳起,形如水牛角,上有各種圖案,高與寬可達1米,重約1公斤。銀角間插有壓花銀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