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國近代服飾文化(4)(3 / 3)

還有一種木質的牛角形頭飾,主要流行於貴州省貴陽、畢節等苗族居住地。牛角用木頭製成,長達50厘米,兩端角尖豎起,中間有梳齒,便於假發的纏繞固定。婦女們先把長發挽髻於頭頂,然後用假發和黑色棉線或絲線把木製牛角形頭飾固定在頭頂上。這種牛角飾仿自黃牛角,源於原始崇拜。苗族人崇尚牛,認為牛是上天神牛,降至人間助民耕田耙地,是為了造福人類。因此,他們每年都要給牛過生日,舉行敬拜牛神的祭祀大禮。民間還傳說,古時候苗人是男子嫁到女家,為了將出嫁的新郎打扮得威武雄壯,就給新郎頭頂配上一對木製犄角,除了裝扮新郎、使婚禮更有排場外,還有辟邪的目的。到近代,婚俗改為婦女嫁到男家,牛角形頭飾就轉移到了新娘的頭上。時至今日,已不隻限於婚禮,牛角形頭飾已是苗家女盛裝的一部分了。除了大量用銀飾以外,苗家的繡衣也十分精致,僅新娘的一件貼繡上衣上,由彩色黃片折疊的小三角就可達17000多個。姑娘從六七歲時就開始製作,當完成這件凝聚著心血的工藝嫁衣時,差不多就到了該出嫁的年齡。

侗族人也愛銀飾,而且以其多而精致為著裝美的最高追求。節日盛裝包括銀花、銀帽、銀胸飾、銀項圈、銀手鐲等數十種飾品,很多纏成麻花狀,一環套一環,形同細鏈。銀飾帽簷上層一般要鑲18個羅漢,下層嵌18朵梅花,兩鬢處各鑲一個雄獅,既講究工藝上的一絲不苟,又寄予吉祥的意願。婦女生育後,娘家送給外孫的銀飾件,有銀帽、銀鎖、銀項圈、銀手圈等。侗族女性的衣服多講究顏色素雅,常用青、藍、紫、白為基調,局部施繡才用些淺綠、淺玫瑰紅等顏色。這一點與水族服飾很相似,水族人也喜歡黑衣、藍衣,也要佩銀胸鎖、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銀腰鏈、銀梳、銀扣等。

毛南族服飾中最有名的是花竹帽,它的主要功能不是遮陽擋雨,更多的是作為裝飾品,而且大多是作為愛情信物送給心上人的。花竹帽上綴以銀飾,如銀簪、銀梳、銀環,青、藍色衣服外麵也綴以銀項圈、銀麒麟、銀牌、銀鈕扣。

聚居在海南島的黎族婦女也是銀飾滿身,頭上戴銀釵、胸前掛銀珠鈴、頸間戴銀項圈,腰上垂掛銀牌和銀鏈、腳上係銀環,甚至衣服下擺都有排列整齊的銀飾。黎族的飾物不限於銀飾,她們還鍾情於銅錢項圈、腰間的鋼質挎刀、彩珠穿成的多層串飾,以及繡有色彩豔麗圖案的挎槍的帶子和內裝火藥的胸掛。

生活在台灣島上的高山族,到了近代,還保留著許多有原始意味的佩飾,很好地記載著人類的童年趣味。如那些裝飾在男女身上的貝飾、琉璃珠、豬牙、熊牙、羽毛、獸皮、花卉、銅質或銀質飾件、裝飾用的錢幣、骨質或銀質鈕扣以及竹管等。其中一支泰雅人有一種極為貴重的服飾,是用貝殼經過精心琢磨,製成一顆顆圓形帶細孔的小珠粒,然後用細麻線穿成串,再將其成行縫製在衣服上的。據說製成一件珠衣,至少需要五六萬顆貝珠。

關於少數民族的飾物,僅用幾頁書紙是很難表述清楚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青年紛紛走出深山峽穀,走進城市,一些飾物已出現消亡的勢頭。中國漢族人服飾西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迅速漢化,麵對現代社會工業化的衝擊,那些精湛的、用心靈塑造的工藝是否會真的漸漸逝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