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附錄(1)(1 / 3)

附錄一戲劇與曲藝

戲曲的變遷

1.戲曲藝術的萌芽

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民間歌舞中,就已經孕育著戲曲藝術的萌芽。當初的歌舞還隻是作為一種原始宗教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增加了新內容。其中有對鬼神的隆重祭祀及對祖先的祝禱祈求,還有對豐收的歡欣慶賀和對男女愛情的傾心歌唱。

當這種祭祀儀式進入奴隸社會後,一部分流傳在民間,形成民間的驅鬼除疫活動,如驅儺,後來就逐漸形成了表演簡單故事的儺戲。另一部分則進入宮廷發展為優,這就是滑稽戲的起源,也是中國戲曲的另一個直接源頭。優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就已出現,是當時王公貴族們專門豢養的職業藝人。他們通過滑稽調笑和歌舞表演,給貴族們提供聲色之樂。優的故事在《國語》、《左傳》、《史記》等書中均有記載,如春秋戰國時的優孟裝扮孫叔敖諷諫楚莊王的故事:楚國宰相孫叔敖死後,家中貧困,其子找優孟幫忙。優孟就穿戴起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其動作,經過練習後,模仿得很逼真。一次優孟來見楚莊王,楚王以為是孫叔敖複活了,很高興,想要他複職。優孟遂以孫叔敖的口氣批評楚王不關心功臣死後的遺屬生活,使他們窮苦。楚王於是召見孫叔敖之子,賜其土地和財物。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優諷諫的特點,但嚴格來說,這隻是模仿生活原型,而不是藝術形式的創作。

到了封建社會,這種嘲諷的方向就由對皇帝轉向對臣子。進入秦漢,出現了“百戲”演出活動。百戲也稱散樂,是民間歌舞、雜技、武術、角抵等眾多雜耍娛樂節目的總稱。中國的戲曲正是在百戲的搖籃中才得以孕育。百戲並不都是“戲”,但後來的戲曲無疑是百戲中之一“戲”。由於產生於百戲雜陳的環境中,中國戲曲從一開始就和其他的藝術形式結下了不解之緣。

2.中國戲曲的雛形——參軍戲

在漢末至隋唐的數百年間,雖然傳統的百戲雜陳仍不斷被用來點綴升平、娛樂君臣,但戲曲藝術自身的發展是緩慢的。從戲曲史角度看,在這個時期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兩種新起的滑稽戲和歌舞表演方式,這就是源於南北朝時期後趙的“參軍戲”和流行於唐代的歌舞小戲《蘭陵王》和《踏搖娘》。

參軍戲是流行於唐宋時代的一種重要的“準戲劇”表現形式,內容以滑稽調笑為主,源於先秦優伶們的戲謔嘲弄。其具體形成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取《太平禦覽》五六九卷的記載: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有一任參軍職務的官員貪汙了黃絹,為實行懲戒,宴會上一優人穿起官服扮該參軍,其他優人則從旁嘲笑戲弄,此後這種以嘲弄為主的優戲即被稱為“參軍戲”,角色固定為兩個:被戲弄的對象叫“參軍”,執行嘲弄職務的演員叫作“倉鶻”。參軍戲至唐代由單一的科白戲逐漸發展到包含一些歌舞表演,並有了管弦鼓樂的伴奏。發展到晚唐和宋代時,參軍戲的名稱漸為少用,而代之以“雜劇”,有了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五個固定名目,戲劇情節也較為複雜,但總體來說尚未改變其滑稽調笑的性質。南宋時流傳到南方的雜劇漸與當地民間戲曲發展融合而成為宋元南戲,北方的雜劇則逐漸過渡為元雜劇。這是中國戲曲開始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它正式形成了中國戲曲的雛形。

唐代以前的說唱活動完全是在宮廷、貴族等範圍中,且形式不固定,隻是弄臣偶一為之。隻是到了唐代,特別是中晚唐時期,隨著當時非貴族文化的發展,說唱活動出現了全新麵貌。首先是出現了具有固定形式、富於藝術個性的說唱種類;其次是社會上有了專業表演者,說唱逐漸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一種職業。

3.宋代戲曲的繁榮

宋金時代可謂是中國戲曲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一些戲劇得到繼續發展與完善,而另外一些戲劇則在自身的發展中又產生了新的戲劇形式,所以兩宋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

①說話四家

北宋建立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戲曲演出較之以往更為活躍。城市中出現了規模巨大的劇場——“瓦舍”和“勾欄”,社會上也有了專業的演出團體——“戲班”。宋代戲曲正處於這樣一個有利的藝術氛圍中,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說唱這種形式在當時仍舊占有主要地位,唱賺、覆賺、陶真、諸宮調等與後世的鼓詞、彈詞等曲種都有直接繼承關係,特別是諸宮調對宋元雜劇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說話四家是南宋城市娛樂場中專業演說故事的四個門類,即銀字兒、鐵騎兒、說經說參請、講史。一般講,講史就是專門演述曆代興亡史跡;說經說參請就是專門演講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便屬於說經類,《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便屬說參請;鐵騎兒演述的是當代的戰爭故事,後演變為《水滸》一類的說書體小說;銀字兒也稱小說,包括內容最為豐富,如煙粉、靈怪、傳奇及公案故事。因為這類題材多有哀豔情節,而唐宋以來習慣用“銀字兒”代指哀豔之調,於是便用來指代這類故事。在說話四家之中,影響最大的當數銀字兒與講史,後世的白話小說主要是從二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