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諸宮調
諸宮調作為盛行於宋金時期的一種新型說唱形式,對後來宋元雜劇的影響很大,在戲劇發展史上也是不容忽視的。它以唱為主,間有說白。由於演唱部分可以由若幹不同宮調的曲子組成,所以稱“諸宮調”。
諸宮調的創始者相傳是北宋中期的孔三傳,他於首都汴梁演出。在金、元兩代,諸宮調廣為流行,藝術上也趨於繁複;至元中葉時,由於雜劇的繁榮,它便逐漸失去了在舞台上的位置。諸宮調的作品留存很少,完整的隻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③南戲
宋元南戲是流行於當時中國南方的戲曲藝術形式,也稱南曲戲文。一般認為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溫州一帶的民間歌舞小戲,故時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早期南戲在思想內容上繼承了宋雜劇敢於抨擊弊政的傳統,較多揭示社會動亂造成的社會矛盾,反映民間呼聲。
南戲的劇本多取材於正史、唐宋傳奇、時事、話本和雜劇的故事,因而內容十分豐富。南戲的劇本采取分場形式。分場即以人物上場下場為界線,把劇本分成若幹段落,其中一筆帶過的情節稱過場。
南戲的表演藝術,具有民間歌舞小戲的表演特色,同時,也吸收了雜劇插科打諢的滑稽表演方式。有的側重於抒情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有的側重於表現人物的外部形象。隨著南北藝術的交流,南曲戲文在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為“傳奇”,從而成為明清兩代數百年間中國主要的戲曲形式。
4.元雜劇的黃金時代
元雜劇是13世紀前半葉蒙古滅金前後在中國北方興起的一種戲曲藝術。它是在宋雜劇和金樂本的基礎上,融合了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形式演變而來的。
①走向成熟的元雜劇
元雜劇的發展大致經曆兩個階段:元滅南宋以前,主要在大都(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流行傳播;元統一後,隨著政治勢力的南下,雜劇活動的中心也逐步轉移到南方的臨安(杭州)。一般認為,重心南移前的數十年間,是元雜劇發展的黃金階段。
元雜劇的劇本體製,一般由四折組成。如四折對劇情的表現還不夠充分,必要時再加一個楔子(即一個較短的獨立段落),放在劇本前麵,也有的放在中間以銜接劇情,類似一種過場。一劇基本由正旦或正末一種角色演唱到底,正末主唱的劇本稱“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稱“旦本”。四折一楔子體製在音樂上稱四大套,是每折為一個宮調的若幹曲牌所組成的套曲,四折共用四個宮調的套曲。由於四大套曲子的安排,對於戲劇情節需要更好地熔煉和剪裁,故而元雜劇劇本的結構,一般都比較嚴謹和完整。
元雜劇的角色有正末、正旦,次要的角色稱為外末、衝末、淨、副淨、外旦、搽旦、孤、孛老、卜兒、俫兒等。
從金末至元成宗元貞、大德(約公元1200~1300年)前後,是該劇發展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內人才輩出,名作如林。據《錄鬼簿》記載,當時作家有56人,作劇337本。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李好古、武漢臣、鄭廷玉、康進之、尚仲賢、馬致遠、白樸、高文秀等人。活動的中心主要是大都、正定、真定等地,傳世作品達數十種,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麵。
②元雜劇形式的突破
元貞、大德以後至元滅亡前後(公元1368年),由於南方經濟恢複較快,雜劇的創作中心已轉移到南方杭州,雜劇創作進入了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創作成就遠遜於前一期。
元雜劇的第三個時期,大約在元末明初之間,也是雜劇走向衰落的時期。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受原有體製的限製而不能滿足藝術發展的需要。所以,後來的劇本突破了四折限製,加一兩個楔子或擴展為五折、六折,這都是為了內容的需要而不得不突破形式的表現。
5.明代戲劇傳奇的興起
進入明代之後,隨著雜劇藝術的日趨衰落,南戲變得愈加繁盛,並形成了昆山、弋陽、餘姚、海鹽等“四大聲腔”,流傳於各地。尤其在中明以後,經過著名曲師魏良輔改造過的昆山腔,以其特有的唱腔風靡一時。《浣紗記》、《寶劍記》等作品,或借古喻今,或直刺時政,對當時的傳奇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昆劇傳奇正式占據了劇壇的統治地位,此亦即後世所稱的明清傳奇時期。這也是繼元代雜劇之後,中國戲曲史上崛起的第二個高峰。
明清傳奇興起於明初,是以唱南曲為主的戲曲形態,是南戲係統各劇的總稱。到了明中葉嘉靖、萬曆年間,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特別是東南地區的工商業有了明顯發展,城市裏市民階層壯大,產生了強烈的娛樂需求,因而在哲學、文學等領域,思想活躍,派別雀起,戲曲創作也隨之發展起來。四大聲腔競勝的局麵,促進了創作的繁榮,也使各聲腔劇種都擁有一批上演劇目。
明代前期(洪武至正德年間)約有傳奇作品200餘種。作家有李日華、沈采、蘇複之、沈鯨等人,創作劇目有《南西廂記》、《連環記》、《金印記》、《千金記》、《香囊記》、《雙忠記》等。由於朱元璋對《琵琶記》十分推崇,同時壓製某些劇目,劇目創作側重於忠孝禮教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