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後期(嘉靖至崇禎年間)傳奇創作進入繁榮階段,作家作品大量湧現。有對社會黑暗和官場暴戾進行批露和抨擊的,如《浣紗記》、《紫釵記》、《精忠記》、《雙烈記》等;有反映現實時事內容的,如《鳴鳳記》、《冰山記》、《回天記》、《秦宮鏡》等,或借古喻今揭露權臣閹宦的罪行,或對正直忠臣加以歌頌。由於當時在經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促進了思想解放,使文藝領域也出現了浪漫主義洪流,一批以男女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也相繼問世,如《織錦記》、《紅梅記》、《焚香記》等。
6.雨後春筍——清地方戲曲興起
進入清代後,傳奇又有了新發展,創作出了更多的優秀劇目,如《清忠譜》、《萬民安》、《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等,且題材廣泛、內容精煉、詞語通俗、適於演出,塑造了從平民到清官義士的各階層人物形象。
清代地方戲是清代新興的各民族民間戲曲的總稱,主要是指乾隆年間昆曲之外的新興的花部亂彈戲,包括梆子、皮黃、弦索等新興劇種,以藏劇、白族吹吹腔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戲曲,也包括已經地方化了的昆弋腔戲和其他古老劇種。
地方戲的蓬勃興起,有著政治、經濟和藝術上的原因。明末清初曆史的興亡交替,加重了已經步入封建社會末期的中國國內的階級和民族矛盾,人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思想空前高漲,這必然促使藝術的活躍和繁榮。另外,康乾盛世局麵的出現也為戲曲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在藝術上,地方戲從傳統戲曲中吸收了眾多營養,昆、弋二腔的藝術經驗,幾乎滋養了所有後起劇種,它們的表演經驗和劇目大多為新興劇種所吸收和借鑒。
地方戲興起於民間,開始流行於鄉村集鎮,後來則向城市流傳,串演於各省市之間,許多工商業城市都成為地方戲的彙合點,當時的北京和揚州便成為南北兩大戲曲中心。地方戲的出現,必然和正處於統治地位的昆曲產生競爭,而且地方戲的日益繁榮也構成對昆曲的威脅。地方戲的繁榮發展,產生了兩大後果,一個是形成了聲腔係統,一個是出現了多聲腔劇種。
戲曲藝術發展到地方戲階段時,在創作上沒有高水平的劇目,劇本藝術明顯地遜於表演藝術,表演藝術開始占據了戲曲的中心地位。
縱觀中國戲曲的發展演變,不難看出它始終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與人民群眾的生活、鬥爭和思想感情緊密相連,因而受到人民的喜愛而曆久不衰。同時,為了充分表現各個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戲曲自身也處在不斷發展之中,表演體製不斷更新,音樂唱腔、舞台美術、服飾化妝等也日趨完美。可以說,積極進步的思想,適應時代要求的藝術形式,構成了中國戲曲的光榮傳統,也是中國戲曲長期保持其藝術魅力的決定因素之所在。
曲藝
1.唐代“變文”
源遠流長的曲藝史可以上溯到先秦,但嚴格意義上的說唱藝術卻興起於唐代,繁榮於兩宋,發展到近代的明末清初之時種類更多,後雖衰歇,但經過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扶持終於又出現了繁榮的局麵。
唐代曲藝的麵貌主要靠敦煌藏經洞的資料才被後人了解。在敦煌文獻中,我們了解到唐代的曲藝主要有俗講、俗賦、說話、詞文及歌辭,而俗講和說話影響最為深廣。流傳下來的俗講底本稱作“變文”,重要的有《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張義潮變文》、《目連救母變文》等。俗講變文對後世的寶卷、彈詞、鼓詞都有重大影響。與俗講相比,說話更接近白話,留傳下來的有《韓擒虎話本》、《唐太宗入冥記》等。
兩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出現了規模龐大的都市,為曲藝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2.明代曲藝品種繁多
明清兩代是俗文學(包括小說、戲曲)占據文壇主流的時代,說唱藝術與小說、戲曲相互吸取和補充,形式內容更加多樣。明代曲藝中影響較大的有詞話、寶卷、彈詞、陶真等。到了清中葉以後,新的曲種繁衍日盛,北方的八角鼓、子弟書、山東大鼓、西河大鼓、揚州清曲、蘇州彈詞等,都逐漸成為具有個性的藝術形式和特有的曲目。
3.子弟書和彈詞
子弟書是滿族的說唱藝術,清中後期流行於華北和東北一帶。子弟書原是八旗軍隊中的一種娛樂,到乾隆年間逐漸定型為八角鼓擊節、三弦伴奏,演唱時沒有說白,唱詞以七言為主。子弟書唱腔比較簡單而書詞創作水平很高,代表作家有羅鬆窗與韓小窗。後者的作品被其他曲種吸收,至今仍演於舞台。在韓小窗之後,由於新興曲種的競爭,子弟書逐漸消亡了。
彈詞初起於明代,前身是元明間的詞話和宋元間的陶真,是以三弦、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的說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