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詞中以蘇州彈詞為代表。自乾隆以來,蘇州彈詞名家輩出,如王周士、馬如飛等。其內容分為表白、說白、唱詞,還有開篇。表演者原為男性,晚清時出現女藝人。表現形式有單檔、雙檔、三檔等。蘇州彈詞以吳語演唱,柔婉清麗,在江浙、上海一帶影響很大。
4.曲藝走向成熟
清末民初,沿海工業城市的畸形繁榮推動了曲藝的發展。天津成為北方各曲種集中的場所,單弦、梅花大鼓、河南墜子、山東大鼓、唐山大鼓、相聲、評書、天津時調等都受到天津觀眾的歡迎。北京則產生了單弦、相聲、京韻大鼓等,出現了一批聞名遐邇的大家。
京韻大鼓是鼓詞類中最為成熟的曲種之一。由於它板式比較完備,唱腔方麵也形成了具有不同表現力的高腔、平腔、長腔等,因而既能演唱金戈鐵馬的三國段子,也能表演纏綿悱惻的“紅樓”故事。但究其基本風格而言,則以高亢、華麗為主。而同為流行於京津一帶的另一鼓詞——梅花大鼓,雖同屬板腔體,卻呈現出舒緩、細膩的風貌。
相聲是一種富有喜劇色彩的曲藝品種,以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並穿插歌唱等表演,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
相聲藝術萌芽於先秦時代的俳優、唐代的參軍戲,到清成豐年間,兼具說、學、逗、唱表演手段的相聲藝術出現在北京天橋,並很快傳播到了天津、沈陽等地。後來,相聲界出現了侯寶林、馬三立等名家,在他們的努力下,相聲藝術水平日益提高,成為現代曲藝百花園中最富魅力的藝術形式之一。
曲藝有過輝煌的過去,但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它與整個傳統文化一樣,遭受到了現代影視和商業文化的猛烈衝擊。在這種形勢下,曲藝該何去何從成為迫切問題。
附錄二中華民俗
壽誕婚喪禮俗
1.誕生禮俗
①報喜
孩子的誕生,對家庭來說是一樁大喜事。因此,當嬰兒一降生,家人就到親戚、朋友、鄰家以及宗祠去報喜,報喜也就成為嬰兒出生時的一項禮儀活動。在中國的傳統民俗中有許多報喜的禮俗。早在先秦時代,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璋是美玉,是朝臣佩帶的玉,瓦是紡織機上的東西,以此表達對生男生女的祝願。在湘西地區提雞報喜,孕婦生頭胎的當天,夫家就要備上酒、肉、糖、雞到嶽父家報喜。如果提公雞,表示生男;提母雞表示生女;雙雞則表示雙胞胎。
生孩子除報喜之外,還要在自家門口掛出生子的標誌,表示產婦和新生兒的住所,提示人們注意。《禮記·內則》上說:“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悅於門右。”弧指弓,悅是佩戴在身上的帕。弓箭是武士的象征,表示男性;手帕表示女性。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各族、各地區都形成了各自的誕生標誌禮俗。在晉北地區,生男孩在門外貼一對紅紙剪的葫蘆,生女則貼一對梅花剪紙。東北滿族人家生子後,生男在門口懸掛小弓和箭,祝孩子長大精於騎射;生女掛紅布條,象征吉祥。由東北遷徙至西北的錫伯族人則掛一副小弓箭表示生男,掛紅頭繩表示生女。
嬰兒出生後三天還要舉行“三朝”禮俗。在這一天,生子之家要擺宴席,招待親朋鄰裏,屆時舉行象征性的開奶、開葷儀式。在許多地方,女方娘家還要在這天送來小孩周歲以內所需的東西。最後由接生婆為嬰兒施行洗禮,叫做“洗三”。
②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後,要為嬰兒舉行滿月禮,又叫彌月禮。生子滿月,值得慶賀;產婦出月,也是應該紀念的。這樣一來,滿月禮也就頗為鄭重和熱鬧。在民間,滿月禮多有饋贈,一般是嬰兒女性長輩送禮,並多是小孩的禮物。在清代的宮廷和民間曾有禮儀叫“添盆”,到滿月的時候,親戚和賓客盛集,在盆中燒了香湯,撒錢於湯水,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饋贈禮儀。在紹興一帶,外婆家送的禮物中必有圓鏡、關刀和長命鎖。圓鏡照妖,關刀驅魔,長命鎖鎖命。
滿月除了親朋送禮賀喜和主家設宴款待客人以外,還有剃胎發和出門遊走等習俗。
剃發也叫“鉸頭”、“落胎發”。剃頭也有一定的規矩,在許多地區,滿月剃頭需舅舅來參加,舅舅沒來,需以一個蒜臼表示。這種習俗是母係社會的遺俗。在山東郯城,嬰兒剃頭是請鄰家三個年輕姑娘手持剪刀在小孩頭上比劃三下,然後由小孩的母親鉸發。一些地區有時要在嬰兒的額頂留發,叫“聰明發”,腦後要蓄“長根發”。嬰兒的胎發又稱“血發”,受之父母,除了要留一些表示對父母的孝敬外,有的地區將胎發用紅布包好,縫在小孩枕頭上,有的則把胎發搓成團,用彩線纏好,掛在床頭辟邪。
③“過百歲”
嬰孩出生一百天,要做百日禮。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就說:“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醉。”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說:“一百日,曰嬰兒百歲。”至今西北、中原一些地區稱百日禮為“過百歲”,而在北京城則稱之為“百祿”。
舉行百日禮在設宴請客方麵與過滿月基本是一樣的,不過最有特點的是“百家衣”和“百家鎖”。百家衣是集各種顏色的碎布頭連綴而成的,百家鎖是金或銀、鍍銀或鍍金的佩帶物,上麵有文字或圖案,文字多是“長命富貴”一類祝吉的詞語。和百家衣一樣,百家鎖是集百家金銀打造或是由許多人家集體送的,都是祝福嬰孩長命百歲的象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