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附錄(2)(2 / 3)

④抓周

抓周也叫“拈周”、“試周”。其方法是在小孩周歲這天,擺好各種象征物品,隨其抓取,以此來試驗小兒將來的誌趣、喜好等。

抓周的儀俗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南朝顏之推著《顏氏家訓》中記述了江南的這一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洗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物及珍寶服琬,置之兒前,觀其任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到了宋代,這種習俗已十分普及。《中華全國風俗學》對北京的習俗這樣記載道:“至周歲,於小兒生日,將士農工商所用之器具置於桌上。小兒梳洗畢,穿新衣,抱至桌前,任其隨意抓取。若所取者為筆,將來必為文人;若所取者為算盤,必為商人,諸如此類,名曰抓周。”

抓周具有兆驗的特點,以象征物來測卜孩子的誌趣、前途和將來的事業。其實,小孩子抓取了什麼,都未必有多大關係,但注重這種傳統的父母家人,還是比較介意的。

抓周是周歲禮的主要內容,在一些其他地區還要在孩子周歲時祭祀祖先和神靈,親戚朋友送禮。因為孩子已能蹣跚行走,鞋是不可缺少的禮物,於是有試鞋的習俗。舊時比較流行的是送虎頭鞋,鞋頭繡一虎頭,虎額繡“王”字,小兒穿虎頭鞋以壯膽辟邪,安全成長。

壽誕禮儀是人們在生日時舉行的人生禮儀,這些生日舉行的禮儀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差別。一般小時候的誕禮俗稱“過生日”。習慣上認為,小孩子、年輕人做壽是不妥的,隻有到一定年齡才能舉行壽禮。

2.成年禮

成年禮也叫成丁禮、冠禮。古代的冠禮、笄禮是對成年男女舉行的儀禮。《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而冠。後代此禮雖廢,但仍保留著已冠、未冠、弱冠的說法。笄禮是女子十五六歲時,把頭發盤成發髻,用簪子(笄)插住,即表示成年的儀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流行著各種成年禮俗的方式。在古老的部落社會,接納一個男子成為本部落成員,主要通過成年禮來實現。如讓他脫離家庭和部落,放逐到森林和荒野,經曆艱苦生活的考驗,經曆一次自我生存的曆練。這種古老的成年禮至今已很少見了。今天各民族的成年禮已產生了很大變異。在一些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穿褲子”、“換裙子”,“紋身鑿齒”等都是成年禮的表現形式。

3.婚姻禮俗

中國古代以家族觀念為重,形成了以家庭、家族為背景的婚姻習俗。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要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由父母做主為子女完成人生大事,這是中國婚禮習俗的一大特色。

在婚禮習俗中,還有許多程序和儀式體現了中國婚俗的“禮儀”的特點。

①提親

在中國的傳統婚嫁禮俗中,婚聘程序有六禮,第一禮就是納采,即俗稱的“說媒”、“提親”。傳統的宗親禮法中,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到當婚當嫁的時候,男家便派媒人向物色好的門戶提親。

提親所帶的禮品一般用雁。雁是候鳥,冬返夏往,來去有時,以此表示兒女已是談婚論嫁之時,這個儀式也稱作“奠雁”。後來提親的禮品大大豐富了,如漢代的合歡、鴛鴦等等。民俗中將禮品分為四類,一類表吉祥,送羊代“祥”,送鹿代“祿”。第二類是夫妻好合的吉祥物,如鳳凰的合羽、鴛鴦的合鳴。第三類是象征夫婦關係的,如以雁候陰陽喻妻從夫,以蒲葦喻婦女的柔順等等。第四類是表示一般德性的,如烏鴉反哺、孝順等等。

②問名和納吉

女家收下了禮物,接下來就是問名,或曰納吉。男家請媒人持帖去問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用來占卜吉凶,相當於後世的“請八字”。有的地方,問名後互換“草帖子”,無論古禮還是以後的民間習俗,擇偶考慮的不僅是命相,問名還包括問清女子為誰所生,是親生還是收養,是正室還是繼室所生,等等。

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不僅僅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更要通過“天神之光”來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種考察過程主要是通過“批八字”、算命相來進行。如果當事人命相好,婚事就進行,不好就免談。有的則是把對方的“八字”供在廳堂神佛前放三天,如果在這三天期間,男女雙方家中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便認為是大吉之兆,這門婚事就可以繼續談下去,也就是開始談論聘金和嫁妝等。

③納征

男女雙方合婚後,男家送聘禮給女家,也就是古禮中的納征,民間稱為下彩禮,隻有這項儀式後男家才可娶女方過來。送聘禮的時間,一般定於新娘正式過門前一天。

同時,男女兩家互送婚書,男送女家叫乾書,女送男家叫坤書。這時男女兩家都要宴請親友,表示兩家已結秦晉之好。對於聘禮,女方接受後,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12種禮物送還男方為答禮。然後,再由女家向男家獻茶,男家接受女家的酒宴款待。男家要給每桌酒席奉銀錢謝禮。

假如女家要陪送巨額嫁妝,就取出聘禮的一小部分作為回禮;反之,則女方客氣地收下男方一小部分聘禮,大部分都以謝禮的名義還給男方。

④婚禮

納征後,兩家的婚姻關係基本締結,接下來就該迎娶過門了。男女兩家商議選定良辰吉日操辦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