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兩家同意結婚日期之後,男方備禮上門迎親。古代的婚禮儀式有時要持續兩三天。近人婚禮多為三天:大典前一天,女家派人來“鋪房”或“暖屋”;中間的一天是迎親及迎來新娘後拜堂合巹,為正式婚禮大典;第三天“回門”。
在婚禮正日,從迎娶到鬧房,其間儀俗豐富多彩。拜堂是婚禮上最突出的儀式,拜堂在唐代就已流行,俗稱拜天地,一般是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在一些地區還盛行拜親朋和送禮的客人。
拜堂之後,便是大宴賓客。婚宴有極多的講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營造喜慶氣氛。“鬧洞房”的習俗古已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
鬧洞房的戲耍逗樂增加了新婚的歡樂氣氛。俗語說,“新婚三日無大小”,新婚的頭三天,都可以找新娘逗樂戲耍。
⑤回娘家
婚典後的儀俗,是熟識姻親雙方的家族。在中國的婚俗上,成婚是完成了男女的結合,經過了迎娶、成妻和成夫的儀式外,還要舉行“成婦、成婿”的禮。周代禮法是在成婚後的第二天新婦沐浴攜禮見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饗新婦,行周代之禮。後世有“識大小”即新娘子辨認識記丈夫家的長幼三代的禮俗。古人重視“成婦”過於“成妻”。魏晉以來,新婦三日拜公婆,賓客列觀。唐代在婚後次日拜見公婆,並拜新郎的尊長與故舊,稱“拜客”。在古代,如果公婆不在世,要在三日後到寺廟行“奠茶”的廟見禮,後世與廟見禮用意一致的儀俗有“上新墳”或“喜墳”,即成婚的三天後,新郎領新娘一起到祖墳燒紙供祭。
婚嫁之禮以男家為重,女家亦要有“成婿”禮,成婿禮在民間俗稱“回門”。時間是在婚典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設宴款待賓客。一般說來,女家的禮數以此日為正,客人也是這一天來得最多。新郎在這裏也要拜尊長,認大小。
另外,試廚也是婚俗中的一個重要儀俗,即新婚的第一天,新娘子下廚房做飯,伺候公婆,後世這種儀俗多是象征性的。
4.壽禮
①壽誕禮俗
壽禮一般稱過生日,隻有到了一定年齡後,才能叫壽禮。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不能做壽,因為父母在,不敢言老。
壽禮一般在40歲以上才開始舉行,因各地各時代的風俗不同,沒有統一的年齡界限,但一般的規律是壽數越大越隆重。慶祝壽辰,一般不能自己給自己慶祝,而應由子女或親戚朋友出麵舉行。傳統的壽禮有一套儀規。先要設壽堂、擺壽燭、掛壽幢,鋪排陳設,張燈結彩。生日那天,壽堂正中設壽星老人之位,司儀主持儀式,親友、晚輩要來上壽。
壽筵是壽禮的一部分,主家往往大開筵席款待來客,在眾多佳肴珍饌中少不了“長壽麵”。來賀壽的都要攜壽禮,不論飲食日用,皆標以長壽之意。
壽誕禮儀在少數民族中也很盛行。壯族的壽禮,一般要祭祖。行禮之後,大家要簇擁著老人唱“祝壽歌”。
②做壽禮俗
做壽是一件極其重要而又慎重的事。按照舊俗,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做壽的,所以第一次做壽慎之又慎。許多地方做第一次壽是由嶽母來操辦的,四川西部叫“開壽”,在江南一帶叫“女婿壽”。在中國傳統壽禮中,多以重要的生日如60、70大壽為隆重,比如花甲壽,即60歲生日。因為人活滿了一個甲子,就相當於過完了天地宇宙人生的一個周期,所以漢族民間慶賀花甲壽誕特別隆重。
在中國江南流行著專為66歲的老人做壽的習俗,一般是出嫁的女兒為父母做壽。這一天女兒將豬腿肉切成66塊,俗稱豆瓣肉,做成紅燒肉蓋在一碗大米飯上,用籃子送給父母品嚐。肉塊多寓意老人多福多壽。
人們把70歲的壽儀稱為古稀壽,古話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從60歲生日開始,凡逢整十的生日,如60、70、80歲的生日舉行的壽禮,叫過大壽。特定的年齡又有對壽誕的特定稱呼,如慶八十、賀六十、古稀壽等,男稱棉壽,女稱萱壽。
人活到80,便被譽為老壽星,80歲生日是大慶,屆時子女親友都來賀壽,共享壽宴。
③逢九與過九
許多地方,流行著壽禮過九不過十,十是滿,完結,所以提前一年即虛歲至“幾十”時做壽。在中國許多地方還流行著所謂逢九年的說法,認為它是厄年。所以不少地方在老人逢九之年,一般都提前過壽,並做大慶,叫做“過九”。
逢九不但有59、69、79等明九,有的還要在暗九即九的倍數上要有忌諱,如63、72、81等等。個別的地方認為逢九是厄年,不僅要提前做壽,更要有化解的辦法,民間常用的辦法是穿紅衣、係紅腰帶。
5.入土為安——傳統喪儀
喪葬禮儀可以說是人生禮儀中最繁瑣的。舊時辦喪事有報喪、告祖、入殮、祭奠、出殯和送葬等程序。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孝法製等都在喪儀上體現出來,因此也最為莊嚴、隆重。
①送終
中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喪,俗稱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死亡,家人早有準備,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這叫“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