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附錄(3)(2 / 3)

⑦傳統葬俗

在遠古時代,人死後並不都埋葬。《孟子》講:“上世嚐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狼狐食之,蠅蚋嘬之。爾家頗為不忍,於是壘埋而掩之。”最初的葬儀極為簡單,據《淮南子》說:“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閑服生焉。”即死在哪埋在哪。《禮記》上有孔子的說法:“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即埋葬後不起墳堆。後隨著鬼魂民間信仰的出現,墓葬出現了公共墓,有單葬、合葬的墓。墓葬的方向,中原地區基本上都是頭向西。

隨著居住的自然環境和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的不同,喪葬的方式也不同。除了土葬習俗外,還有懸棺葬,即將棺材置於天然的岩麵、岩洞、岩縫內,當地稱“掛岩子”。這種葬俗以福建的懸棺葬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以前就出現了,遺存下來的隻有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的一處。至今保存最多、最集中的是四川省的珙縣麻糖坎的懸棺。

火葬在中國傳統的儒家觀念中是不容許的。漢代以後,佛法東移,印度僧侶盛行的火葬儀式也隨之而來。依照教規,僧人死後要火化。後來此俗也向民間滲透。不過,火葬的習俗與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是不相容的。傳統的儒家觀念向來主張土葬,認為自己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火葬有違孝道。漢代以前,焚屍是最大的恥辱,並且是嚴厲的刑律。宋太祖趙匡胤有禁止火葬的詔書,明朝更有懲處火葬的法律,其中不準毀棄人的死屍,違者當斬。這裏的毀棄,包括火葬。清代律條更有“旗民喪葬概不許火化”的規定。雖然如此,火葬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仍然存在,其中一部分是隨所信奉宗教而為,一部分是因貧困無資而為。他們的骨灰或棄於水中,或撒在田野,即使放在瓦罐、木匣裏埋葬,也沒有墳頭。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節日禮俗

1.春節與元旦——說“過年”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的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上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就是“開始”,因為這一天按曆法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稱為“三元”;也有的稱“三朝”,因為這一天還是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因為這一天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的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上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中國的元旦一般指農曆的正月初一。

“春節”這一詞,在古代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稱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曆正月初一一般都是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鬁之鬼”,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

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關於除夕守歲的最早記載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風土誌》上說,除夕之夜,彼此相與贈送,稱日“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為夜半時分。

除夕夜最講究燈明火旺。俗語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戴頂新氈帽,燈明火旺最重要。”

在這樣喜慶的日子裏,人們又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放爆竹、放煙花。在飲食上,講究吃餃子和吃年糕,取“年年高”的諧音以圖吉利。在南方,人們多在年夜飯中有道全魚菜,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一過,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拜年,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小輩還可得到長輩的壓歲錢。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節日的娛樂氣氛。

2.鬧元宵

元宵節又叫“燈節”、“上元節”,是中國民間隆重熱鬧的節日。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但在民間中傳說不一。據史料記載,元宵節源於漢朝皇帝祭祀泰一神。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曆法、創建“太初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時,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史記·樂書》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祭,至明而終”。“太一”又稱“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張燈結彩,通宵達旦。《事物紀原》說: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就是元宵節時許多地方寫有“金吾不禁”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