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正月十五日祭祀泰一神,第一次把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燃燈節”。到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正月十五燃燈增加了節日的又一層意義。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自唐中期以後,上元燈會、元宵賽燈和看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主要內容。唐玄宗在先天二年元宵節上,在長安安福門外做了20丈高的燈輪,以華麗的絹紗絲綢和名貴的金銀珠寶裝飾,在周圍燃起5萬盞燈,看上去像一棵開滿燈花的樹。在唐代,千姿百態的花燈品種繁多,而在燈光下的樂舞百戲更是一道景觀。成千上萬的宮女衣羅綺、穿錦繡、耀珠翠、施香粉,與民間少女一起在輝煌如晝的燈火下邊歌邊舞。唐代詩人張說在《十五日夜禦前口號踏歌詞》中,生動地描繪了唐朝元宵節觀燈的空前盛況:“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龍街火樹千重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帝宮三五戲春台,行雨流風莫炻來。西域燈輪千影樹,東華金闕萬重開。”
到了宋代,元宵節有了新的發展,唐的“上元前後各一日”的放燈時間,增至十八日,而且燈籠的製作比唐代更豪華。有名的要數無骨琉璃燈和用白玉製成的各種花燈,上繪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這些燈設有機關或用熱力推動,燈中所繪之圖在燈的旋轉中活動起來。宋朝流行一種燈景叫鼇山,是燈節中的主要景物。“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百藝群工,競呈技巧。”
由於宋朝的商業發達,在市麵上還逐漸出現了“燈市”。
到了明清元宵節燈更是精巧百出。《清嘉錄》上曆數花燈的品種:像人物,則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蓮、劉海戲蟾、招財進寶之屬;花果則有荷花、梔子、葡萄等;百族則有各種飛禽走獸;論奇巧有琉璃燈、萬眼燈,等等,品目繁多,不勝枚舉。在清代,與各種花燈相比,冰燈別有一番情趣。冰燈流行於北方較寒冷的地區,據說鬆花江沿岸的漁民在冬季鑿冰捕魚時,常用水桶凍一個“冰坨子”,中間的水放出點一盞燈,既可照明又可防風。隨著滿族入主中原,冰燈開始在中原出現。每逢正月十五日,人們製作出各種小冰燈,孩子們提著它互相媲美,許多城市還要舉辦冰燈遊園會。
在中國,元宵節不僅是一個燈的節,人們還在元宵節期間吃元宵、猜燈謎,還要進行放歌、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因此人們習慣上將元宵節期間的一係列活動稱為“鬧元宵”。
3.迎春神——立春
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生產季節性很強。為了不誤農時,立春這天,皇帝也要以身作則,舉行耕田典禮。各地官府都要舉行迎春大典,親自鞭打春牛,表示春耕即將開始。民間還要舉行迎春神、咬春、演春等慶祝活動。
立春的確定,要上溯到漢代以前。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所以古代也把它稱作節氣之首或“歲始”。迎春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記載了,在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迎春的隊伍都是青年,舉青旗,著青衣,吹著牛角號,唱著迎春的《青陽曲》,跳著迎春的雲翹舞。在立春這天,官府在城鎮集市的廣場上,用黃土塑一頭象征耕種的春牛和一個農夫打扮的芒神。芒神就是傳說中東夷首領少蜱氏,或說是西方天帝的長子,名重,常持一大圓規,負責觀察天象,編製節令,主管萬物生機和植物繁茂。芒神和春牛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立春在臘月十五日前後,則芒神在前、春牛在後,表示當年的耕種要早些;立春時間在歲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牛並立安排,表示耕種適時,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後,則芒神在後,春牛在前,表示這年的耕種應晚一些。
在中國諺語中,有“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尾,家家買黃牛;春打六九頭,麥稻必有收”的民謠。
立春這天,各地都有“咬春”的習俗,即吃生蘿卜和春餅、春卷,此俗形成於唐朝以前。立春日早上,無論男女老幼都吃一塊生蘿卜,據說可以消食、止咳,不生牙病,還可避免春困。
4.“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是民間的諺語,這裏麵包含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日、月、五星行經的黃道帶劃分成二十八個天區,用以表示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同時用二十八宿來判斷季節,就是根據昏旦時在東方地平線上初現的星宿來判斷季節。中國古代二十八宿分四個部分,稱為“四象”,或“四神”。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為東方蒼龍,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為北方玄武,奎、婁、胃、昂、畢、觜、參七宿為西方白虎,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為南方朱雀。其中東方蒼龍的角宿為龍的角,亢宿為龍之頸,氐宿為龍之胸,房宿為龍之腹,心宿為龍之心,尾、箕二宿為龍的尾。二月二日這天,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龍角星,整個東方蒼龍還沒完全顯露,故稱“龍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