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4)(1 / 3)

龍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威力最大的動物神,它可興雲布雨,滋生萬物。在二月二這天的“龍抬頭”更有新的意義。民間傳說,在二月二這天,龍神要從沉睡中醒來,屆時,人們要焚香祭祀龍神,祈求龍神按時興雲布雨,保佑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人們不僅要祭龍神,據說因為還是土地神的生日,在中國各地還有在這一天祭拜土地神的習俗。

人們二月二都要剃頭,稱為剃龍頭。據說在這一天剃頭,可以使人健康,像龍一樣將來飛黃騰達。

在民間,二月二與其他節日一樣,也有許多飲食、習俗相隨出現,比如大約在清朝時,北京、開封等地在二月二這天盛行吃麵食。因為是龍抬頭日,所以冠以龍的名目,吃的麵是龍須麵,烙餅叫龍鱗,餃子稱龍牙等。在其他地區也有各種節日性的飲食出現,比如天津二月二吃燜子,南方有些地區要吃煎年糕,稱為“年腰糕”等等。

5.三月三

三月三最早起源於周朝的三月上巳日人們在水濱進行祓禊活動的習俗。祓禊是祓除病氣,清潔淨身。古人利用祓禊活動洗濯身體,祛災禳福。據史書記載,大約到了漢朝,三月上巳才定為一個節日。因農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魏晉以後才將上巳節定在了三月初三日。

三月上巳沐浴習俗曆經發展,到魏晉時逐漸演變為郊外春遊、臨水宴賓,至今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仍有這種風氣。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邀友人於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的活動。文人雅士聚集於環曲的水流旁,取一觴,盛酒後置於流水之上,觴逐水流,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即興賦詩,作不出的,誰就取而飲之,相互取樂。王羲之將大家的詩輯起來,並為之寫了《蘭亭集序》。此次曲水流觴為後世傳為佳話。上巳賦詩之俗由此興起,並逐漸傳至民間。

三月三在中國漢族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在南方的少數民族中,三月三卻是一個紅火的節日。

雲南沙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一帶瑤族於每年農曆三月三歡度幹巴節。屆時成年男子上山圍獵,破曉時踏上征途,千方百計滿載而歸,讓大家共享,老人、婦女一般留守寨中忙著準備美酒和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晚上,男女老少集於廣場,在鼓聲中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祈盼豐收。貴州貴陽市烏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三月三稱為“地蠶會”節。因為開春地蠶會出現危害莊稼,於是人們把苞穀帶到坡上去祭蠶。有的地區還把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黎族在這一天是祭拜祖先的日子,晚上開始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蕩秋千等,而且男女青年傾訴衷腸,互贈禮物,相約來年三月三再相會。壯族的三月三則舉行歌曲活動。青年男女借機對歌、拋繡球、談情說愛。節日期間要吃糯米飯。

6.清明節

清明是農曆三月的一個節氣。因這天正值暮春,天氣明朗、空氣明淨,故名清明。在中國,節氣與節日在同一天的隻有清明節。

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還有一個節日叫寒食節。寒食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流傳最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春秋時代晉國的賢臣介子推。

介子推是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的臣子,在顛沛流離的流亡路上,他們迷了路,重耳餓得頭暈眼花,想到自己若餓死,隻怕將來晉國百姓受苦。介子推感其愛民,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烤熟給重耳充饑。19年後重耳即位,封賞當年伴他流亡的人,惟獨忘了介子推,後經人提醒,重耳十分內疚。這時介子推已攜老母隱居山中,晉文公在大臣的建議下燒山三麵,留一麵以期介子推從山中走出。可是當大火熄滅後,他發現介子推已被燒死。晉文公十分懊悔,下令禮葬介子推,並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他,改名為“介山”。另外他還規定了介子推被燒死的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對介子推的懷念。

因寒食節的時間與清明節相近,大約從唐朝開始,人們逐漸把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節了。

最早的寒食節食品是“餳大麥粥”,做法是先將大麥磨成麥漿,煮熟,再將搗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後切成塊狀,食時澆上糖稀即可。其餘還有棗糕、幹粥和饊子等。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傳。

寒食節一過,緊接著是清明節,此時人們到郊外遊玩,謂之踏青。按傳統習俗,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祭祖、憑吊先人。同時在這一節氣農事活動就要開始進行了,諺雲:“清明到,農夫跳。……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7.四月八

這是中國傳統的宗教節日,又稱佛誕節、浴佛節。相傳四月初八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屆時各大寺院都要舉行誦經法會,並以名香浸水,洗濯佛身,供僧尼參拜,庶人等前往拈香供佛。

受漢族風俗的影響,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過四月初八的,但內容和形式是不同的。苗族這一天是紀念苗族英雄亞努的日子,每年苗族在這一天舉行盛會,跳蘆笙、射背箭,娛樂歡慶。仫佬、布依、土家等民族在這一天讓牛休息,用酒、肉祭牛欄。侗族在四月初八這一天是“姑娘節”,婦女們回娘家,用烏飯饋贈親友。

8.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