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在古代因午與五同音,故端午又稱“端五”、“香五”。古人在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則稱此日為“地臘節”。明清時的北京人又稱端午節為“女兒節”、“五月節”。
五月五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惡月”、“惡日”,所以過端午節有驅疫逐邪的巫術因素。許多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實際上這是後人附會於端午節的一則優美傳說。巫術活動是端午節的最初起因。《風俗通》中說,漢代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五種絲線合成細素,係於臂上,以驅瘟病,除邪止惡。《後漢書·禮儀誌》上說,漢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天中五端”的蒲劍、艾虎、梅花、蒜頭、龍船花,皆是藥用植物,艾虎可治疾除病,懸於門戶可禳毒氣,龍船花的根、皮可驅蟲。此外端午節還有飲雄黃酒的風俗,也是為驅除病疫。
9.七月七乞巧節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乞巧節的過節時間為農曆七月七日晚,它最早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詩經》中已有關於牛郎、織女星的記述,後來演繹成故事,並有了七夕乞巧的習俗。
《西京雜記》上記載,“漢宮中彩女常於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這說明漢代已有了乞巧風俗。崔顥的《七夕》詩“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以及林傑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唐代乞巧的風俗。
宋代以後,乞巧節活動較之以前更為豐富。東京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
明清時除了沿襲舊俗,還出現了新的占卜乞巧——丟巧針。《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從水底針影所成之形狀,來占卜,“謂之乞巧”。
在民間乞巧活動中,還有在井邊、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哭泣的風俗。
在七月七,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心願向織女祈福、祈壽、祈子等。
10.中元節
在中國有四大祭祀節日:清明節、臘八節、祭灶節和中元節。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盂蘭節。
中元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自佛教,僧侶們稱此日為“法歲周圓日”。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在此日設百味果供僧救母,佛即以此因緣說盂蘭盆會,並從此日起九九八十一天僧侶可雲遊行腳。由此開始,各寺院均設齋解製,大興盂蘭盆會。還有一種說法源自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地官要定人間善惡,故此日道觀作齋醮薦福,求地官免罪。傳至民間遂成祭祖之日,祭奠祖先亡靈。這天有放河燈等活動,意為超度亡魂野鬼。
中元節在南朝時已在民間流行,盛行於唐宋,清代中元節的祭掃比清明節更盛。庵觀寺院設盂蘭盆會,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念誦經文,演出《目連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施放焰火以濟孤魂;還用紙紮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臨池焚化;還點燃河燈,並有娛樂活動。
在江蘇洪澤湖一帶還把中元節稱為敬孤節。相傳,原洪澤湖裏有一個水怪,經常上岸吞食村童,村裏有位孤身老人召集全村的人商議計謀,由老人化裝成村童,身藏毒藥,讓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後人為了紀念舍己為人的老人,在中元節這天,除家家戶戶給亡靈燒紙錢外,還爭相招待孤寡老人。此俗流傳至今,便成敬孤節。
11.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以慶賀為主的節日,時在農曆秋季的孟、仲、季三個月之中的月半,故得名為中秋節。
中秋節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每逢中秋,夜晚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漢代已有中秋節的雛形,不過中秋節是在立秋的那天。晉時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還未形成風俗。唐初時,八月初一是節日。到唐明皇時,傳說有一個名叫葉法善的道士,在八月十五做法,讓唐明皇夜遊月宮。自此以後,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就時興起來了。民間就把八月十五日作為中秋節。
中秋節吃月餅據傳也是源於唐明皇。唐明皇遊月宮後,每年中秋與楊貴妃賞月。賞月時,一邊品嚐形如秋月的甜餅,一麵欣賞歌舞,這大概是月餅的起源吧。宋代,月餅成為人們喜愛吃的食品,蘇東坡有詩描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時,月餅開始在飲食市場上出現。當時的月餅還是一種蒸食品,還沒有與中秋有多大聯係。到了明代,賞月活動盛行不變,而且祭月習俗也很盛行。祭月供品除點燈外,還有團圓月餅。在當時的北京城,市麵上已出現了以果作餡的月餅,百姓這天也製成各色月餅互相贈送,取其團圓和吉慶祝願之意。在山西一些地方,還有全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已是十分隆重了。中秋節人們互相送禮,禮品多為月餅、糍粑、酒等,家家擺上酒宴,裝飾中秋佳節。
中秋宴席各地也有異,安徽等地必食塘魚,江蘇一帶食烤鴨或鹽水鴨,湖南民間說這天是芋頭生日,蒸一盆“粉蒸芋頭肉”作為宴席上的豐盛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