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4)(3 / 3)

中國少數民族也有不少歡度中秋的風俗。鄂西苗族在寨中舞坎上燒樅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幾口人就帶有幾條腿的木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邊跳邊唱,歌頌番薯神的恩德。午夜子時,各家下地挖番薯,蒸熟後全家共食,並祈求番薯神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故又名番薯節。而拉祜族則是選出最好的瓜果,獻祭給為人們分出耕種時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擺設,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圍著跳蘆笙舞,慶祝豐收,他們稱為“月亮節”。

12.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菜萸節”。據史料記載,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初期,當時皇宮中就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飲菊花酒,吃“蓬餌”,戴茱萸,以求長壽。到漢朝末年,這一習俗在民間流行了。後來到魏晉南北朝,重陽登高、賦詩賞景成為當時的雅事。

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到了唐代開始盛行。菊花不僅形態美麗,而且有一種傲然性格和剛強氣質,令文人大夫禮讚,由之重陽賞菊成為古代的習俗。

此外,有關重陽的諺語也很多,如“重陽無雨一冬幹”,“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到江邊走”等。

13.臘八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禮,即一年辛勤耕作,喜獲豐收,至年底舉行的一種對自然界風調雨順的答謝祭。在中國古代,先民多在十二月臘祭先祖百神,所以十二月稱臘月。後來這個臘祭的日子就選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稱臘八。到了南北朝時代,臘八就成為祭祀節日了。

臘八節主要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祭鬼禳災等,後來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臘八粥”等食俗。

臘八節的規定可能與當時佛教的傳播和信仰有關。相傳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稱“佛成道節”。佛在成道前曾苦行六年,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來一牧羊女供給飯食,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後來各大佛寺在臘八時做粥饋贈四方善男信女。傳到民間,平民百姓也加以效法,用各色雜糧做臘八粥,並逐漸成為習俗。

另外,中國民間“赤豆打鬼”的傳說講的是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了撒播瘟疫的鬼,這個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有“臘八赤豆打鬼”之說。臘八粥多要豆煮就與此有關。

今天的臘八節,人們仍喜歡吃臘八粥,多用黃米、江米、小米以及各種豆類、杏仁、瓜子、花生、鬆子等熬成,乃至出現了“八寶粥”這樣的風味名吃。

14.“過小年”

民間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小年夜”。小年意味一年的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在這一天民間有祭灶、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祭灶是民間古老的習俗,它的起源可能和古人對火的崇拜有關。《淮南子·汜論訓》載:“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祀以為灶神。”舊時,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門神、井神、廁神、中霤神一起成為五位家堂神,職責是保護家宅安寧,不使閑神野鬼騷擾,稱為“五祀”。每到臘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們就在鍋台邊擺上糖果、黏糕等供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焚香膜拜。據說灶王到二十三日就準備啟程上天彙報述職,人們惟恐他說人間壞話,就用糖瓜、黏糖把他的嘴黏住,以免引起災禍。到宋代供品還增加了酒以灌醉灶王,使他告不了狀。明清以來,祭灶習俗更盛。

“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掃塵的習俗源於堯舜時代的“掃年”這種古代先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那也是祈新歲平安的表示,以後才發展成掃塵節。由於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潔衛生、除疫滅病的良好習俗,便流傳至今而不衰。人們從掃塵日開始一直到除夕,都是忙於操辦年貨,打掃環境和室內衛生,掃塵布新,迎接新春佳節。民諺:“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這些正是小年民俗的生動寫照。

菜肴

1.菜饌與名稱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無名的菜肴。傳統菜當然有傳統名稱,以名誇菜;創新菜一定取新穎名號,以菜誇名。一桌筵席,往往也冠以特定的名稱,它會牢牢印在食客的腦海裏。一個雅名,可能就是一個絕句妙語,令人反複品評;一個巧名,可能包含一段生動傳說,讓人拍案叫絕;一個趣名,可能涉及一個曆史典故,使人回味無窮;如果是一個俗名,也許就是一個諧趣笑談,逗你前仰後合。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菜肴的命名上也能充分體現出來。

一個美妙的菜肴命名,既是菜品生動的廣告詞,又是菜肴自身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菜名給人以美的享受,它通過聽覺或視覺的感知傳達給大腦,產生一連串的心理效應,發揮出菜肴的色、形、味所發揮不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