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烹飪史專家的研究,中國菜肴的命名重在一個“雅”字。菜肴名稱的雅,也就是美雅、高雅、文雅。菜肴命名之雅,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即質樸之雅,意趣之雅,奇巧之雅,諧謔之雅。大量菜肴的名稱,幾乎都是直接從烹調工藝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以料、味、形、色、質、器及烹飪技法命名,表現出一種質樸之雅。以食料命名的,有荷葉包雞、鰱魚豆腐、羊肉團魚湯等;以味命名的,有五香肉、十香菜、過門香等;以形命名的,有櫻桃肉、蹄卷、太極蛋等;以質命名的,有酥魚、脆薑、到口酥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團、琥珀肉等;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絲、粉蒸肉、幹煸鱔魚等。
以時令、氣象命名菜肴,也表現出一種質樸之雅,如見風消、清風飯、雪花酥、春子鮓、夏月魚蚱、炸秋葉豆餅、冬淩粥等。還有大量以數字命名的菜肴,也透出一種質樸,聽之入耳,想之易記。
以比喻、寄意、抒懷手法命名的菜肴,則體現出種種意趣之雅。唐宋時期的仙人臠、通神餅、神仙富貴餅,及後來的龍鳳腿、金鉤鳳尾、龍眼包子、麒麟魚、鴛鴦魚片等,都是以比喻手法命名的肴饌,使人感水晶包受到高雅之美。又如三元魚脆、四喜湯圓、五福魚圓、如意蛋卷,飽含著種種祝願與期待,體現出傳統的意趣之雅。賦予肴饌以巧思的途徑,除了高超的烹調技藝,還有別具一格的命名體現奇巧之雅。烹也奇巧,名也奇巧者,首推“混蛋”。混蛋又名為“混套”,其製法見於《隨園食單》,它是將雞蛋打孔,去黃用清,拌濃雞汁打勻,再灌進蛋殼,蒸熟去殼,得到的是渾然一卵的極鮮美味。現在一些地區還能吃到換心蛋、石榴蛋和鴛鴦蛋等,都與“混蛋”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
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也是傳統菜肴常用的命名方法,表現出諧謔之雅。麻婆豆腐、文思豆腐、蕭美人點心、東坡肉等,就是以人名菜的例子,其中包含有對肴饌創製者的紀念之意。以典取名的例子也不少,“消災餅”是唐僖宗李儇在狼狽逃蜀的路上,隨行宮女所獻的普通餅子。唐高僧慧寂為道士誦經行道時用果脯、麵粉、蔬菜、竹筍製的羹湯,稱為“道場羹”。五代竇儼官拜翰林學士,他喜食用羊眼為料製的羹,時稱“學士羹”。“油炸鬼”是宋代人因痛恨秦檜而對油條的叫法。
菜肴以典、以人命名,這樣的菜肴也就是一個個曆史典故。此外也有一些以名勝之名名菜和借詩文成語名菜的,更顯出命名者的功力,如柳浪聞鶯、掌上明珠、推紗望月、陽關三疊之類即是。
中國菜肴命名的方法,最主要的和大量應用的還是寫實的質樸方法,研究者認為它是一種如實反映原料構成、烹製方法和風味特色的命名法。其表現是開門見山,突出主料,樸素中略加點綴,素淨裏蘊涵文雅,使人一看便大致了解菜肴的構成和特色。
先秦時期沒有完整的菜單流傳於世,不過由三禮的片斷記述,尤其是《禮記·內則》上的若幹文字,我們大略知道一點兒當時菜肴命名的法則。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類。以原料和烹法結合命名的較多,有時僅單列食料名稱即止。著名的“八珍”是以製作方式為主命名的,最多也是食料加方法的複合名稱,沒有任何修飾。被認為是屈原所作的《楚辭·招魂》所提到的肴饌名稱也不過是胹鱉、炮羔等,看不到有什麼華麗的色彩。
到了漢代,菜肴的命名大體承襲了先秦時期的風格,名稱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麼菜肴。漢代比較完整的菜單是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竹簡上書寫著隨葬在墓內的一款款菜肴,少數菜名中還列入了輔料,顯得更為直觀,如牛白羹、犬肝炙、鹿脯、炙雞、魚膾、臘兔等。
《齊民要術》上所見菜名,應當是南北朝時期或者可上溯到魏晉時期的大眾化菜名,如酸羹、雞羹、膾魚蓴羹、蒸熊、蒸雞、炙豚、肝炙、餅炙、糟肉等,這些菜名已相當規範了,基本是食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個別的還強調了輔料或佐料。
到隋唐時期,菜肴命名方法有了根本的改變,傳世菜單上很少見到先秦至南北朝時的那種質樸的菜名了,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名入菜名的現象已相當普遍,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也開始用於菜名。這與文人們關注飲食的風氣以及文學發展的程度有關。《清異錄》收錄隋煬帝尚食直長謝諷《食經》中的肴饌五十三款,那些名稱給人以全新的感覺,讓人感到已是名不副實了。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宣食單》,也收在《清異錄》中,食單中的幾十種肴饌名稱,命名風格與謝諷的《食經》是一致的,如光明蝦炙、貴妃紅、七返膏、金鈴炙、見風消、玉露團、長生粥、過門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