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祖先形象說。原始人無法理解自己是從何而來,半坡人臨水而居,看到魚兒生活在水中,便認為自己的祖先最初就是魚的形象。
四是權力象征說。有專家認為人麵魚紋是在一定範圍內具有權威性的有所特指的圖像。很大程度上是權力的象征,氏族部落裏誰持有這個圖像誰就具備了支配他人的絕對權力。
此外,在先秦典籍《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以此推之,這人麵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涵義。無論半坡人用它表達什麼思想意識,他們能夠把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凝聚於繪畫藝術之中的這種創作動機,都是令人驚歎的。這也正是原始藝術的偉大之處。在創作之初,也許它隻具有某種特定的含義,然而它的形式裏麵包含了人類的一種最珍貴特性——實踐中的自由創造。這便使它毫無例外打上了美的烙印。
至於人麵魚紋盆沿的刻畫符號是否屬於文字。盡管學術界仍在爭論,但從考古資料發現,在關中地區十多處史前遺址出土了與半坡相同的刻畫符號,而且都刻畫在陶缽口沿的黑色寬帶上,這種現象是否告訴我們,半坡類型的刻畫符號即使不是文字,最少也是一種在特定範圍內通用的具有一定含義的符號?一覽無餘的圖畫和文章倒是通俗明了,但半坡彩陶的神秘卻令人不能忘懷,人麵魚紋彩陶盆的紋飾則更令人費解。且這種人麵魚紋在其他文化的彩陶中均未出現。
陶石樂器的發現
骨笛陶塤,奏響先民天籟之聲;鍾鼓磬瑟,回旋三代廟堂雅樂;簫管琴笙,飛揚兩周陌野風情。我國古典史籍中很早就記述了原始樂器的創製,《路史》稱,“庖犧灼土為塤”;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呂氏春秋》中記:“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及“伶倫造磬”。《世本》稱,“夷作鼓”。笙則傳說是由帝嚳命錘製作。雖然以上樂器究竟出自誰手上無法考證,但所記載的樂器在當時確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與現代樂器不同,在新石器時代奏響華夏天籟第一音的是陶石樂器。主要有骨笛、陶塤、陶鈴、銅鈴、陶鼓、鼉(tuó)鼓、特磬和陶號角等。其他吹奏類樂器見於傳說記載的有龠(yuè)、管、簫、笙等,其中管可能指的就是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簫也是由骨哨發展而來,則用於虞舜時期的樂舞《韶》的伴奏,故又名《簫韶》,此樂舞大約於漢末消亡。鬼魂、籥是傳說中伊耆氏時的樂器,《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夏禹時的樂舞叫《大夏》,以籥伴奏,故又名《夏籥》。
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印證了遠古傳說和古籍的相關記載,出土了笛、鼓、磬、角等遠古的陶石骨質樂器。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但未見實物出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笛子是我國古老的民間音樂之一。古時稱“橫吹”,後又稱“橫笛”,現在也有人這樣叫它。笛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常為北方梆子戲曲伴奏的梆笛,它的聲音高亢、清脆;另一種是多用來伴奏昆曲的曲笛。它較梆笛粗且長,聲音較柔和、圓潤。在我國,笛子可以追溯到約八千年前。新石器時代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賈湖骨笛,距今約八幹七百年,是國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吹管樂器。賈湖骨笛,用鶴類肢骨製成,多鑽有七個按音孔,豎吹。經測定,具備七聲音階結構,音色明亮、古樸,原始風格濃厚。其兩個八度音域內的半音階齊全,能夠吹奏出各種旋律。從浙江省餘姚河姆渡出土的一批公元前約五千年的古文物中,也發現了四五十隻骨製的笛子。大小差不多都如手指般粗細和長短,橫開兩或三個音孔,其中有一支長約十公分的骨笛,開有一個橫吹吹孔及六個音孔,可見當時古笛已發展到具有多音的階段。賈湖骨笛、河姆渡骨笛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音樂樂器史,都具有特殊意義。從遠古時期的骨笛到戰國時期的笛子,發展到現在的加孔、加鍵笛,笛子走過了幾千年的曆史。它的聲音清脆、嘹亮,音量較大,技巧豐富,表現力強,且攜帶方便,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有一百六十多件骨哨,也多是截取禽類動物的翅骨或腿骨製成,兩頭通氣,一側挖有圓孔,吹奏時靠牽動插在骨腔中的骨棒或手指的一按一放發出不同的聲音。
鼓,打擊樂器類。中國鼓,起源久遠。中國與古埃及、古印度等地,同為世界上鼓的最早發源地。中國除本土源流的鼓外,曆代還吸收了許多外來的鼓。至今,中國傳統的鼓在中原地區仍占主流。邊疆少數民族的鼓既受本土源流的影響也受外來鼓的影響,特別是與阿拉伯係和印度係的鼓有淵源關係,中國的鼓在曆史上對周邊鄰國曾產生過較大影響,尤其是對朝鮮和日本。
據《詩經》、《周禮》、《禮記》等大量史書記載,中原地區鼓的形製在秦漢以前就達二十多種,從文字記載和發掘的實物來看,最早用陶土做筒,即史載的“以瓦為框”。殷商時期已有木筒鼓。鼓膜在原始時期已用獸皮。當時的鼓一般都是雙麵蒙皮,但也不排除單麵蒙皮的鼓。用皮筋捆綁或將竹或木釘成排釘在鼓筒口沿。鼓筒形狀各異,幾乎多是粗腰筒形。先是在鼓筒側麵安腳使鼓臥置,後來將鼓懸起於架上。《禮記·明堂位》的“夏後氏之鼓足、殷楹鼓、周懸鼓”是個例證。從已經發現的材料來看,趙寶溝文化中發現有懸鼓,距今七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