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器物(3)(2 / 3)

《春秋左傳》中詳細地談到了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大禹將泛濫的洪水治理後,天下安泰,劃天下為九州,設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州設州牧。為了紀念治水成功和防止其他災害的發生,他要在每州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為此,令九州州牧收集天下青銅,以鑄造九鼎。並事先派人將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這九鼎名稱也以當時九州之名冠之,分別為大冀、大兗、大青、大徐、大揚、大荊、大豫、大梁和大雍九鼎。九隻大鼎刻鏤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體現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從此,“定鼎”也就成為建立全國政權的代名詞。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記:“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時在鑄造青銅重器時,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陶器範,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製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範中。九鼎也是這樣成就的。

九鼎象征九州,被置於夏王宮門之外,借以顯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統一。九鼎還被神化為獲得“天命”之所在,成為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征。由此,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時代,奪九鼎也就成了帝王們的一個天然的爭戰行動。《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夏桀無道,商湯滅夏為王,九鼎遷至商都;殷紂腐敗不堪,周武伐殷而得九鼎。據傳九鼎十分沉重,運送一鼎到周京城需九萬人方能完成。周時主張以德治國,強調德為大、為上,宣傳鼎是德的化身,無德不可據鼎。《禹貢》記載:周成王接受周公建議,把九鼎遷到洛陽,史稱“成王定鼎於郟鄏”。正是要表明天命之所歸,在德不在鼎。史載,周朝也將所屬分為冀、兗、青、揚、荊、豫、雍、幽、並九州,每個州也都以一個鼎作為象征。

鼎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首先發難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公元前7世紀,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通過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力量逐漸強大。公元前606年興兵中原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陳兵於周王室的邊境,露出欲奪天下的野心。周定王迫於形勢,派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軍。楚莊王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周王使節王孫滿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暗示了他有滅周的野心。王孫滿針鋒相對,答以周之存鼎“在德不在鼎”,備述自夏初鑄鼎以來,九鼎之歸屬變遷皆在於德政。並進而指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義正辭嚴地教訓了楚王一通。當時周王室雖然每況愈下,但作為天下正統之所在,任何一個霸主在尚未強大到足以統一全國時,是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它推翻的。因此,楚莊王碰了一鼻子灰,隻好退兵作罷,從此收回了他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到了戰國後期,東周王室日益衰微,國力衰竭,威信降低,幾同弱小的諸侯,政治經濟都依附於幾個強大的諸侯。戰國時的幾個諸侯強國,興師不請天子,然而卻挾天子之義,以討伐、會盟主。據《戰國策》所載,周顯王時,秦國為了爭奪九鼎,依仗國強勢大,曾出兵東周,企圖動用武力強行索要東周國君的傳國九鼎。就在秦惠文王率兵試圖奪鼎時,由於周請齊國出兵襄助沒有得逞。不過,野心膨脹的齊宣王又想借此機會圖謀九鼎,被周王使臣顏率以沒有安全的路徑入齊為理由說服作罷。

戰國以後,九鼎淪沒戰亂之中,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兩種說法。《史記》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後,取九鼎人秦。而唐人張守節在《史記·秦本記·正義》中補充說:“周赧王十九年(前296),秦昭襄王取九鼎,其一飛於泗水,餘八入於秦中。”但《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據此,九鼎在秦滅周前便已遺失,那就無從入秦了。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前327),德政化身的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將《史記》中“鼎乃淪沒”這句話具體化了。這也表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沒有全部入秦。

作為權力象征、人心向背的九鼎去向,曾經牽動過幾代霸主帝王的心。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行天下,東行郡縣,上鄒嶧山,南登琅琊,歇足彭城。他聽說泗水之中,人們還經常能見到鼎的出現,秦始皇喜出望外,以為他有德政而引鼎來,即命一千多人潛入泗水尋鼎。經過苦苦探索,終手發現在深淵尚有寶鼎一隻,於是下令撈鼎。成千上萬的人集聚在泗水之濱,兩岸車水馬龍,河中舟楫競渡,人們正在期待著升鼎。鼎出了水,士庶歡騰,不幸,拉鼎的繩索被鼎中的蛟龍一口咬斷,鼎將得而複失。千鈞一發之際,岸上官員驚慌失措,堤上的力士一古腦兒栽下堤坡,河中的船工以杆抵鼎也無濟於事。結果人們眼睜睜地看著鼎又重新落入泗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