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器物(4)(1 / 3)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製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的發掘十分傳奇。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吳培文家的墳地中出土。時值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發動侵華戰爭,安陽已被日本人占領。

1939年3月中旬,吳培文的堂哥在自家墳地裏探寶。當探杆探到地下十多米深時,感覺碰到了硬東西。拔出探杆一看,探杆上麵帶有銅鏽。他悄悄回到村裏,找吳培文商量。兩人對挖還是不挖非常猶豫,“挖的話可能破壞祖墳;不挖的話,已經占領安陽的日本人要是聽到風聲,就可能自己來挖。”考慮再三,吳培文還是決定挖,不能讓日本人來挖。當天晚上,挖到地下近十三米時,傳來了雞叫聲。天要亮了,為了防止被日本人發現,把坑填上,等到晚上接著挖。經過兩個晚上的連續挖掘,一隻少了一個耳朵的大銅鼎露出了全貌。吳培文指揮大家,用三根圓木搭成架子,掛上轆轤當滑輪,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鼎拉了出來。這口鼎就是後來名驚世界的國寶司母戊大方鼎。

數天後的一個黃昏,當時中國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從北平專程來到安陽,他要用二十萬大洋買這個鼎。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為了方便運輸,不被日本人發現,肖寅卿又提了一個要求,把鼎切割成十塊。按照肖寅卿的要求,村民買來鋸條,進行切割。“好在鼎特別結實,鋸條都弄斷了,也沒切割成,僅鋸一耳便鋸不斷,隻好作罷(該耳後來丟失)。後來嚐試著用錘砸,也沒有砸爛,鼎終於逃過了‘分身’的命運。”

由於無法分割,鼎又被埋到了地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不過日本人很快得到了消息,派軍隊包圍了吳家,強行挖掘。不過因地點有誤,大鼎逃過了一劫。吳培文知道日本人不會回來後,立即找人把大鼎轉移到東屋的水槽下麵埋了起來,並找來一隻類似古董的銅夜壺用布包了幾層,藏在了床下。幾天後鬼手再次來搜。誤把銅夜壺當成寶物帶走了,銅夜壺救了國寶。

吳培文料想日本人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選擇了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吳培文出走後,日本人又來了幾次,他們確認吳培文已逃走後,認為寶物也被帶走了,才算罷休。吳培文這一走就是十年,鼎也就在他家一直埋藏著。

到了1946年6月,國民黨安陽政府將鼎掘出,放到了縣政府。同年10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六十壽辰,駐軍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1948年夏,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南京解放時,原本準備運送到台灣的鼎被解放軍截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曆史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的館徽,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圖形和圖案。

據考證,司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從司母戊的三個字的銘文來分析,所謂司,是祭祀,母是母親,戊呢,是人名,是個稱謂,專家通過查看甲骨文,發現裏麵提到過好幾個戊。那麼這個母親又是一位什麼樣的人?這個巨鼎又是哪一代商王鑄造而成的呢?

考察商鼎,每一個時期的鼎都有不同的造型。就方鼎而言,早期的方鼎,腹部深,腿細長,或細高;晚期的商鼎,腹部變得淺一些,腿也變得粗短一些。根據鼎腿與鼎腹的比例關係,專家們判斷,司母戊鼎應該是比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但這個答案還很模糊,無法確定是哪一位商王。

商的人名以天幹地支為自己的稱號。這樣,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現相同稱號的人。甲骨文中提到過,配偶為“戊”的,共有四位商王。他們分別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時代,不在殷墟的十二位商王之內;而武乙王屬於殷墟三期,司母戊鼎與這個時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麼剩下的就隻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再把“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合金配比與司母戊鼎作對比,發現兩個合金配比情況極其相似。那麼,司母戊鼎就很可能是與“婦好”同時代生產的器物。而史書和甲骨文上都有記載,“婦好”是武丁的王後。武丁還有一個王後,廟號就是“戊”。

這樣,研究證據和專家意見大多傾向於,司母戊的“戊”應該就是武丁王的這個王後,那麼,鑄造這個巨鼎的人就應該是戊的兒子,兩代商王“祖庚”或者“祖甲”了。

甲骨文

甲骨文,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中後期(前14世紀一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且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