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器物(4)(3 / 3)

經過對已發掘甲骨片的研究,整理出單字五千多個,能夠認出來的漢字大約一千七百多個。在已解讀的這三分之一左右的甲骨文中,根據研究,已經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漢字造字法。在字義的使用上可以明顯看出假借方法,形聲字已占25%左右。甲骨文是漢字成熟的標誌,它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樣屬於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的前身。甲骨文的書寫材料一般為龜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牆壁、木器、石器等處,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今天的漢字,仍是以象形字為基礎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備後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從語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其句子形式、結構序位也與後代語法基本一致。在已發現的近五千個甲骨文單字中,除能夠釋讀的文字外,餘下的三千多字多屬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讀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後世不再沿用,給正確考釋、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有專家認為,由於甲骨文屬卜人應用文字範圍,並不等於社會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實際存在的字可能還要更多。

商王尚鬼,非常迷信,凡事占卜。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問卜,以便預示吉凶,祈望得到保佑。占卜材料多為龜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經修整,並在背麵(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麵)施以鑽、鑿。占卜時,先於甲骨背麵鑽鑿處用火燒炙,正麵即現“卜”字形裂紋,以此定吉凶。占卜後,將所卜事項記刻於甲骨之上。

由於商王幾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甲骨文中有關商代社會生產的內容很豐富,有關商代思想文化方麵的內容亦很豐富。

甲骨文一般先刻豎畫,後刻橫畫,先刻兆序、兆辭、吉辭、用辭,後刻卜問之事。一條完整的甲骨卜辭應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而多數卜辭常省略占辭或驗辭。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畫上塗砂或墨,有的用毛筆寫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寫後刻的。

甲骨文字的藝術風格:甲骨文字由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麵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期。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蹤時代,以十幹十二支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征。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表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之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代)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代)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大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文字學家認為,一種文字從發現到成熟至少要經過千年以上的發展,而三千五百年前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一批形聲字,表明它是較成熟的文字。依此類推,最早的漢字應出現在夏或更早的時代。甲骨文的發現及研究,為中國文明史已逾五千年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係中,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紙草文字、巴比倫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號稱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的發展都中斷了,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係發展下來,曆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

甲骨文字曆經千餘年的發展,呈豪放、生動、勁峭、放逸不羈之趣,堪稱龜甲之上的線條藝術。青銅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