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壺。這種青銅酒器的規格一直沿襲到清代。
酒器分為貯酒、盛酒、飲酒的器具。一般來說,飲酒主要用爵、斝、觚、觶、角等。角的樣子似爵,但前後都有尾,無柱,有的角還有蓋,盛行於商代;觚,圓形侈口,相當於後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為橢圓形,口上前有流,後有把手;斝,圓口,有鋬無流,有雙柱,盛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觚,喇叭形口,細腰,高足;觶,形似尊而小用以飲酒或盛酒。“觥籌交錯”的觥也是常見的飲酒器。此外還有青銅杯。銅陵出土過青銅杯,兩邊有耳,或稱之“耳杯”。
卣、壺、尊、盉等是盛酒器,盛於商周。卣(yǒu),圓形或橢圓形,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商代壺多扁圓,周代壺多圓形、大腹,春秋時的壺扁圓,長頸,也有方壺,戰國時壺有圓形、方形和瓠形等。盉的式樣較多,一般是深臍圓口,前有流(即壺嘴),蓋和鋬有鏈相連接。
鍾、鈁等為貯酒器。鈁即方形壺,鍾即圓形壺,但形體均較大。鍾還是商代量器。戰國時的齊國以四升為豆、四豆為甌、四甌為釜、四釜為鍾。鍾、豆、釜等都是當時的標準量器。戰國時的釜為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豆似高足盤,或有蓋。以上這些酒器多源於陶製,商周時則為青銅製。
作為飲酒器的爵、斝等沿口處有柱,有單柱、雙柱兩種。飲酒時柱則抵住鼻梁,據說是以此提醒飲之人,酒多誤事,飲酒應適可而止。
青銅酒具形製端莊厚重,式樣沉雄敦實,古樸美觀。器身多以“饕餮紋”、“夔龍紋”、“鳥獸紋”、“蟬紋”裝飾,造型神秘獰厲,顯示出奴隸主貴族的尊嚴和不可侵犯。其中模擬自然界動物的立體形狀造成的酒具,又表現出奴隸主階級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吉祥的渴盼,以及祈求神靈凶物保護的心情,如虎形酒具、羊形酒具、牛形酒具、象形酒具、鴞(xiāo)形酒具等。
春秋以後,青銅酒器仍然存在並發展著,隻是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器逐步退出了曆史舞台。出現了漆製酒器、瓷製酒器、玉製酒器、水晶製品、金銀酒器、錫製灑器、景泰藍酒器、玻璃酒器、鋁製罐、不鏽鋼飲酒器等等。
青銅禮器
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龍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繪龍盤及鼉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進入商周奴隸製社會後,禮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征,用以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這時的禮器包括玉器、青銅器及服飾。玉禮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銅禮器種類數量眾多,工藝精美,最為重要,種類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飯的簋(guǐ)、酒器(如飲酒器爵,盛酒器尊、壺)、水器(如盥洗器盤、匜(yí)、樂器(如鍾、鐃)。進入秦漢封建社會後,青銅禮器逐漸衰落,退出了曆史舞台。
商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禮器主要就是指青銅禮器。青銅禮器又稱彝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是奴隸主貴族用於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其作用是犧尊明示貴賤、辨別等級,用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與地位,是立國傳家的寶器,是禮製的具體體現,故稱為“禮器”。天子、諸侯所使用的青銅禮器,己成為國家社稷和諸侯王權的象征物。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兩國交戰,戰勝國不僅要掠奪戰敗國的財富,占領其封地,還要將其宗廟裏的禮彝銅器全部搬走,就像古書裏常說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青銅禮器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工藝精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
在許多青銅器的銘文中,宗廟中的許多禮器稱為“寶尊彝”,尊彝就是禮器的通稱。禮器有的是不能移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就是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皿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商周時代的統治者對銅鼎的製作非常重視,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至今所見到的貴族使用銅鼎,無一不是精工鑄製,造型古樸凝重,紋飾華麗精美。它們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禮器是青銅器中數量最多,最複雜,最豪華的器物。依照《周禮》、《儀禮》、《禮記》的規定,一套完整的青銅禮器必須包含飪食器(含煮牲盛牲器、盛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每一種器物由於王朝的更替,典禮製度的變化、習俗的相互影響,乃至生產技術的進步,又會演變成很多種形式。僅酒器和飪食器兩大類中的器物,粗略統計,就有近四十種不同的名稱。每種基本器形,又有許多變化繁衍的式樣,這些式樣大的有幾百種之多,這樣,青銅禮器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器物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