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器物(6)(2 / 3)

水器可分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種,主要有盤、匜、鑒等。盤是承水器,與匜配合使用,以之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青銅盤初見於商代中期。但為數不多,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戰國。形製為敞口、淺腹下有圈足或三足,兩側有耳。在西周中葉以前,盤不是與節相配而是同有管狀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匜是盛水器,與盤配合使用。青銅匜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匜的形製,口的前端有彎曲的流,橢圓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戰國時代為平底。腹一側有匜可執。鑒是重要的盛水器,是一種大盆,通常有三種用處:其一。是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貯水藉以照麵;其三,用來裝冰,即《周禮》所說的冰鑒。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樂器用於軍旅,祭祀,宴樂。主要有鐃、鉦、鍾、搏、鐸、鈴、鉤、鐓於、鼓等。商代青銅樂器種類較少,隻有鐃、鉦、鈴三種。西周以後鍾的數量最多,出現於西周中期,春秋戰國仍是祭祀宴樂中的重要禮器,沿用時間長,從唐代以後用途不再是樂器。而是打點報時之物。

青銅禮器的組合,鼎是其中的核心,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鼎的數量多少、體量大小都是按照不同貴族身份、等級確定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製度,即用形狀花紋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的奇數的成組鼎來代表貴族的身份。據《春秋公羊傳》何休注,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在考古發現中,奇數的列鼎往往與偶數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九鼎與八簋相配、七鼎與六簋相配等。

鼎分鑊鼎、升鼎和羞鼎,其中又以升鼎的數量最為關鍵。這些鼎就是所謂的煮牲盛牲器。

鑊鼎是先秦時期貴族們在祭祀或宴饗時烹煮牲肉的特定炊具,有大有小,在貴族們隨葬的諸鼎中,鑊鼎體量是最大的。《儀禮》記載,能容下一隻羊的鼎稱羊鑊;能容下一隻豬的稱豬鑊;能容下一隻牛的鼎稱為牛鑊。與鑊鼎相配的首先是升鼎,它是祭祀祖宗或宴饗貴賓時,將大鑊鼎中煮熟的各種牲肉盛放其中的專用禮器。

升鼎之中,放置什麼牲品也有嚴格的規定:九鼎盛放的牲肉是牛、羊、豬、魚、臘、腸胃、、鮮魚和鮮臘;七鼎盛放的牲品中少了鮮魚、彈臘,因為九鼎與七鼎的牲品都有牛,故稱“大牢”;五鼎所陳牲品是豬、羊、魚、臘、膚;三鼎僅盛豬、魚、臘或豬、羊、魚,五鼎和三鼎因牲品之中沒有牛,所以又稱“少牢”。

羞鼎,也叫陪鼎,它們就是盛放肉羹的鼎,據史書記載,羞鼎所盛的牲肉一般都不加調味料,淡而無味的白煮肉肯定很難吃,所以它隻能用於祭祀鬼神祖宗的禮儀活動。

另外,樂器的鍾、鎛也有嚴格的規定。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鐃、鑄鍾、甬鍾、編鍾等演奏樂器。“鍾鳴鼎食”日益成為貴族統治者權勢地位的標誌。懸掛編鍾,要嚴格按照禮樂製度規定的名位等級,天子宮懸(四麵懸鍾)、諸侯軒懸(三麵懸鍾)、卿大夫判懸(兩麵懸鍾)、士特懸(一麵懸鍾)。製禮作樂成為當時治國安邦的大事。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有“黃鍾毀棄,瓦釜雷鳴,饞人高張,賢士無名”的詩句傳誦於世,它除了反映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麵外,也說明古鍾已成為人們心中崇高、公正、賢明、美好的華夏文明象征。到了秦朝,又出現了象征中央集權的巨型銅鍾——朝鍾。

以宗法製為基礎的周禮,是體現等級差別的各種典章製度和禮儀規定,主要用以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不同等級的貴族所使用的禮器,其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用貴族的禮儀。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以青銅禮器為特征的青銅器物禮儀製度很快發生了改變。

進入春秋時期,中國曆史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和大變革。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階級關係以及相對應的等級製度,都在發生不可逆轉的劇烈變化。表現突出的就是王道衰微,諸侯坐大,打破了周代建立起來的等級製度。

西周晚期至春秋初,各國諸侯的勢力日趨強大,周王朝的權力則日漸削弱。春秋中晚期,各諸侯國的卿大夫權力目益膨脹,而各國諸侯則大權旁落,原來等級森嚴的禮樂製度,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強烈的衝擊與嚴重的破壞。隨之“禮崩樂壞”,僭禮逾製之風日盛,而且有不可遏止的趨勢。本來,九鼎之禮是周天子所獨享的,可時至春秋,各國諸侯一般都用大牢九鼎之禮,卿、上大夫用大牢七鼎,下大夫用少牢五鼎,士用牲三鼎或特一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