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是用來衝刺的兵器。
鉞和刀都是砍殺的兵器,鉞也可作為刑具。刀是指砍殺用的兵器,翹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長武器。
劍由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
匕首是一種短劍,近身殺傷武器。
弩機是具有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矢鏃是箭鋌前端的鋒刃,是由尖銳的鋒,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各部分都有專名。
胄又稱盔,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青銅胄最初見於商代晚期,形製呈帽形,頂端有一管,用於安插纓飾,左右及後部向下延伸,以保護耳部和頸部。
劍,最著名的當屬越王勾踐劍。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領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兵敗投降。後來勾踐忍辱負重表示順從吳王,得到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回國後,勾踐立誌報仇,嚐苦膽、煉意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打敗了吳國,後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後來,人們常用其“臥薪嚐膽”的典故來鼓勵別人和自勉。
據古書載,越王勾踐愛鑄劍:“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同時他還廣泛搜羅、珍藏了許多名劍。《戰國策·趙策》記載,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後越王收一“純鈞”寶劍,當時名劍鑒賞家薛燭對越王勾踐的“純鈞”寶劍評論說:“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鈑,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職冰釋。雖複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一物。”而《莊子·刻意篇》則雲:吳越之劍“柙(xiá)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可見其身價之不可估。
那麼越王勾踐的這把劍現在在哪裏呢?
1965年,在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墓出土了兩把珍貴的寶劍,其中一把就是長期失傳的越王勾踐的寶劍,寶劍全長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劍把)長8.4厘米,劍首(柄頭)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十一道極細的同心圓圈。金黃色的劍身布滿了黑色的菱形花紋,劍格(劍身與劍柄間突出部分)向外凸出,正麵用藍色琉璃、背麵用綠鬆石鑲嵌出美麗的花紋。其中一把劍上刻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個鳥篆體錯金銘文,字跡非常清楚。這兩把寶劍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寒光閃閃,劍刃鋒利,紋飾清晰,一點點鏽跡也找不到,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在展出時,更是讓人驚呼這是一把被施了魔法的劍。
1968年,河北省的一座古墓裏,也出土了兩把寶劍。那是漢武帝的哥哥劉勝的古墓。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劉勝著金縷玉衣,期望身體萬世不腐,可是,當古墓中的物品出土時,玉片已散落,屍體已腐爛,依然閃著寒光的是兩把作為殉葬品的寶劍,它們穿過了歲月,穿過了千年的風塵,為人們帶來了不朽的神話。
無論是越王劍還是劉勝劍,它們為什麼能劃破黑暗,依然光彩耀世呢?後世的研究者發現,劍身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紋和烏黑發亮的劍格,都經過了硫化處理,所以不會生鏽。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墓的陶俑坑,出土了三把青銅寶劍。這三把劍埋在離地麵大約五六米的濕土中,出土時依然鋒利光亮,一下能劃透十幾張報紙。在一號坑的第一個洞,還出土了一把青銅劍,而這把劍正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移開陶俑,那把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複。這把劍采用了一種很了不起的表麵處理技術——鉻鹽氧化法。它保護著劍,使劍不再有機會和別的物質起化學作用,但這層氧化層隻有一張報紙的一分之一那麼厚。
鉻鹽氧化法的技術是我國古代材料科學技術上的一項重大成就,這項成就的專利在國外上世紀30年代才提出,應該是比我國晚了兩幹多年。
青銅除了能做兵器以外,它首先還是用於鑄造生產工具和農具。青銅工具傳世和出土的數量都很多,主要有斧、斤、鑿、鋸等。斧和斤都是砍伐工具,鑿是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鋸用於切割木、竹、骨、角等器。
青銅農具傳世和出土的主要有:耒、耜(sì)、鏟、锛、鍤、耨(nòu)、鐮等。
蓮鶴銅方壺
壺酒器的一種,後發展成為代表王權的禮器。最早出現於商代,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遠古時的酒。是未經過濾的酒醪(láo),成糊狀,粘稠,半流質的樣子,不能喝隻能吃,所以最早的盛酒器不是壺,而是碗或缽等大口食器。那個時期食器和酒器應該是不分家的。食器和酒器的主要製作材料是陶器、角器、竹木製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