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器物(13)(1 / 3)

具有典型教義的有孔子見老子、大禹治水、周公輔成王、荊軻刺秦王、泗水撈鼎、二桃殺三士、孔子拜師圖、管仲射齊桓公、丁蘭立木為父、季劄掛劍、管仲射小白、桑下餓人、武氏祠帝王圖、梁高行拒王聘、柳下惠坐懷不亂、閔子騫駕車失棰、聶政刺韓王、齊義繼母、王陵母伏劍、孝孫救祖父、要離刺慶忌、趙盾救靈輒、趙氏孤兒、專諸剌王僚、二十四孝圖等。

《荊軻刺秦王》是武氏祠較著名的作品。武氏祠分為四個石室,建於公元47年,題材多為神話和曆史人物。所刻圖畫均采用陽刻陰線表現。《荊軻刺秦王》是諸多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圖中所繪是圖窮匕見,情況處於十分危急之時的場景,圖中共刻繪了五人形態:贏政繞柱避走,作倉皇逃遁狀,神態充滿驚愕急驟的表情;荊軻見事已危殆,急將手中短劍擲向贏政,卻因心慌力猛,短劍直剌入宮廷上立柱之中;太醫緊抱荊軻;而階下秦舞陽早已嚇得魂不附體,匍匐在地;地上一匣內盛作為見麵禮的樊將軍於期的首級;遠處一衛士似已衝破禁令正欲上前解救。整幅圖抓住了秦廷行刺的刹那間場麵,充分表現了當時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外部姿態。作者在狹小的空間中緊緊抓住動人一刻,深入表現,無論是畫麵布局還是人物形態的描繪、動勢均表現出高超的技藝,是一難得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

在武梁祠西壁上刻著《大禹治水》的畫像,夏禹頭戴鬥笠,左手前伸,右手執耒耜,回首而顧。身旁榜題曰:“夏禹長於地理,脈泉知陰,隨時設防,退為肉刑。”禹父鯀因治水失敗被處死之後,三年不腐,化作生有三足一角的黃龍(也有說化作黃熊),腹破而生禹。禹名文命,因封於夏,故稱夏禹。禹長大成人後,代父繼續治水患。他在接受帝舜的命令後,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他乘車行路,乘船渡水,穿山越嶺,實地考察,在外生活十三年,數過家門而不入,開鑿了九條山脈,疏通了九條大河,修治了九個大湖,使河流順勢而下,從此除去了水患。舜年邁之後,禪天下於禹。禹繼承帝位後大會諸侯於今天浙江的會稽,死後就地安葬。今紹興還有大禹陵和禹王廟供人們憑吊。

周公輔成王源自曆史史實周公助成王攝政,周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曾幫助周武王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為西周的開國重臣。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餘部及東夷勢力仍強。周武王三年(前1025),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武王去世,此時周成王姬誦才12歲,尚年幼。周公怕天下人因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代主攝政,替成王處理國家大事。對此。有些大臣就散布流言說:“周公要奪權。”麵對誹謗,周公對這些大臣說:“我所以不避嫌疑代理朝政,是怕有人背叛周朝,無法向三位先王交代。先王創業,經曆了長期艱難困苦,剛剛成功。現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我是為了守住周朝的大業,才這樣做的。”從此周公就背對椅壁,麵向南方,接受諸侯的朝拜。不久有人乘機造反,周公果斷地舉兵東征,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周王朝。後來成王長大,具有了單獨處理國事的能力,周公還政於成王,勤謹謙恭地聽命於成王,輔助成王。傳為曆史佳話。

這些曆史人物故事,反映出兩漢時期的封建統治階級,以古為鑒,以善為師,以惡為戒,為世人樹立忠、孝、仁、義、禮、智、信、節的榜樣,以求社會風氣良好,從而達到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的目的。兩漢時期讀書人比較講究名節,朝廷又設立鄉老專管教化,凡是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難,可為楷模者,都掛匾表其門第。所以,有善行者其門生、故吏、故友。必為之刻石立碑,並上報朝廷。當然其中也不乏誇大或虛妄的成分,但也有真實感人的部分。因此,兩漢時期大部分時間,社會秩序相對穩定。這些曆史故事畫,對宣傳社會道德,鞏固封建秩序,起了一定的曆史作用。

畫像石內容因地而異:山東以曆史故事、戰爭、刑徒為主,河南以天象、雜技、鬥獸、收租為主,陝西以農作、祥瑞物象、雲氣蔓草為主,江蘇以紡織、犁耕為主,四川以宴飲、伏羲、女媧等為主。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習俗的產物。墓室是墓主生前環境的縮影。畫像石在墓中一般分布為:墓門帶朱雀、龍、虎鋪首銜環,或文武門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畫、橫楣上為闕、車騎、宴飲、樂舞:後室或側室壁上是庖廚、農作等;後壁上方是西王母,室頂是天象圖;祥瑞物與圖案則穿插於壁麵、立柱與室頂上。在以祭祀為主要用途的地麵祠堂中,畫像石依題材集中分處各壁,曆史人物與孝子烈女故事居壁麵中間位置,神話故事在三角楣上,構成適於觀看的形象層次。石闕上的畫像石主要起裝飾作用,龍虎銜璧為主要內容,車騎及其他祥瑞物鑲嵌於闕基和簷額等處。但各區又各有自己的特點,如陝北畫像石的精美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門楣、立柱、門扇結合的墓門上,四川畫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麵中段形成一條飾帶,裝飾意義代替了具體的象征。

就總體藝術風格而言,漢畫像石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氣勢美。神話傳說、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輪廓飛揚流動,鋪天蓋地滿幅而來,著名的“車馬出行”、“荊軻刺秦王”及激烈緊張的各種戰鬥、戲劇性的場麵、故事都是在一種快速運動和力量中展現出磅礴的“氣勢”。畫麵上幾不留白,飽滿實在、粗獷樸實、古拙浪漫。